更讓各國公使擔心的是清政府倒台。自從甲午戰敗後,清政府的統治一天弱似一天,列強早就開始擔心清政府哪天一個沒撐住就滅亡了。所以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列強大多支持光緒,希望清廷能變法自強,能多統治幾年。可是在戊戌變法後,慈禧取消一切新政,中國看不到改革的希望,這讓列強對清廷的未來越發擔心。
義和團運動擴大到直隸地區後,列強們擔心這會不會就是清廷崩潰的前兆——普通老百姓鬧事都鬧到朝廷的家門口了呀!鬧成這樣都鎮壓不下去,萬一亂局不斷擴大,大清國這不就完蛋了嗎?
一旦清廷崩潰,外國人就要麵臨兩個嚴重的問題。
第一,到時候社會秩序肯定一片混亂,不會再有清兵來保護使館。那人數眾多的義和團民對北京的外國公使、傳教士就是巨大的威脅。而且駐紮在北京的清軍中還有一些部隊(如董福祥的“甘軍”)特別仇視外國人。到時候恐怕也會攻打使館。
第二,更重要的是,清廷一旦倒台,各國的在華利益就會重新洗牌。哪個國家能搶先找到自己的在華代理人,搶先扶植它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哪個國家就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為此,各國公使開始考慮是否要派兵進入北京。
各國公使剛開始討論這事的時候,北京的形勢並不緊張——義和團離北京城還遠著呢,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公使都覺得有派兵的必要。但是法國公使特別激動,因為“淶水事件”裏被攻擊的就是法國的教會。法國公使聽信法國傳教士偏激的申訴,要求立刻派遣一支軍隊進入北京,保護住在使館區的公使們。
對於其他列強來說,法國要是派兵進入北京,這事兒就複雜了。這意味著一旦清政府崩潰,法國在中國會獲得絕對的優勢。其他各國不願意讓法國搶先,一看法國公使執意要派兵,也都紛紛決定跟著法國一起派兵。
士兵的來源倒是容易,當時由於義和團運動鬧得太大,各國為了給清政府施壓,已經在大沽口外集結了一支艦隊。這支名義上用來保護使館的衛隊直接就從軍艦上抽調,隨時都能從大沽口登陸。
六
在正式派兵之前,各國公使當然先得跟清政府說一聲,要不然就成侵略了。可是各國公使那意思也就是通知你清政府一聲,也沒打算清政府會拒絕——我們就算硬進來了,你也不能怎麼著嘛。
慈禧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受刺激。因為使館區緊挨著北京皇城,距離紫禁城的直線距離隻有六七百米,外國人在使館區架起大炮都可以直接打到紫禁城裏。列強派軍隊進入使館區,就等於把槍口頂在了老佛爺的腦門上。
關鍵是,列強為什麼要派兵來?
在慈禧這邊來看,列強要派兵“保衛使館免受義和團攻擊”絕對是個借口,因為就像前麵說的,義和團現在對北京構不成威脅嘛!
那就奇怪了,那列強為什麼派兵呢?
上一次使館衛隊進京是在戊戌政變後,列強用使館衛隊威懾慈禧,要求慈禧不要廢掉光緒皇帝。這一次也就不難讓慈禧胡亂聯想:這群外國人是不是又要來幹涉我的內政?
慈禧最擔心的,是列強準備扶植光緒。
自從戊戌政變後,慈禧一直沒有停止廢掉光緒的念頭。因為國內外還有很多像康有為一樣仇視慈禧、主張保皇變法的人。他們把光緒看成是維新的希望,有光緒在,這些人在法理上就站得住腳,慈禧一不留神就可能被他們翻盤。更關鍵的是,光緒比慈禧年輕,將來不出意外慈禧肯定會死在光緒的前麵。那樣光緒就會重新執政,慈禧之前的一切政治成績都會一筆勾銷,甚至連曆史評價都難保,這不是白奮鬥一輩子嗎?
因為這些原因,當年戊戌政變後,慈禧就謀劃尋找新的皇帝,結果在國內外的壓力下作罷。一年多後,也就是到了鬧義和團這年,慈禧又想到一個“曲線救國”的辦法。她先為光緒立一個皇儲,然後再慢慢找機會廢掉或者弄死光緒。
找來找去,慈禧看上了端郡王 的兒子。選擇他,是因為他是慈禧兄弟的外孫,和慈禧有血緣上的關係。在當時的環境下,地方漢人督撫和外國列強都反對廢光緒,所以對外不敢公開稱立皇儲,隻說立為“大阿哥”。
列強派使館衛隊進京這事,距離清廷立“大阿哥”還不到半年,難免讓慈禧懷疑這兩件事之間有關係。
退一步說,這次列強就算不是來保護光緒的,那八成也是像膠州灣事件那樣要索取更多的利益,反正它肯定不是好事。
總之慈禧現在最緊迫的事,是阻止外國士兵進京。
她立刻做了幾個決定。首先,派出清軍加強對使館區的保護,又頒布上諭要求嚴厲鎮壓義和團。這意思很明白:你列強不是擔心使館被攻擊嗎?我們加強使館區的護衛了,也鎮壓義和團了,那您是不是就不用派兵啦?
可是各國公使派衛隊的第一個原因是擔心清政府是義和團的幕後黑手,清政府派的衛兵越多各國公使就越緊張。第二個原因是為了在清政府崩潰後搶得先機,這自然和清軍保護使館沒有關係。所以各國公使不為所動,部隊照派。
慈禧見軟的不行,又要來硬的。她指示直隸總督裕祿阻止外國士兵進京,可是裕祿表示不敢——好幾大列強一起進兵,這真要打起來,哪兒打得過呀!
兩招都不管用,清廷無奈之下隻能同意各國衛隊進京,但是要求每個國家的衛隊都不能超過30人。結果列強也不理這個要求,最後除了日本外,每個國家都超過這個人數。於是就在清廷忙著鎮壓義和團的同時,英、法、俄、美、意、日六國官兵356人在大沽口登陸,隨後乘坐火車進入北京。幾天後又有法國和奧匈帝國官兵93人赴京。這449人,再加上使館區裏原先就有的外國護衛,一共五百多官兵都駐紮在緊鄰紫禁城的使館區裏,給慈禧的喉嚨裏塞了一塊大石頭。
慈禧在整個義和團事件結束後,回憶這段曆史時曾說:“我本來是執定不同洋人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這話是慈禧為自己決策失誤所說的辯解之詞,不可全信,但不妨據此猜測,或許慈禧在義和團事件中真有一段時間對列強的行為十分動怒。也許慈禧指的就是各國使館衛隊進京這件事。
七
慈禧對列強的不滿由來已久。
最早是戊戌政變後,慈禧最恨的康有為在英國的幫助下、梁啟超在日本的幫助下分頭逃跑。後來列強又不允許慈禧殺掉光緒,這兩件事都觸動了慈禧的根本利益,讓她對列強憤恨不已。
義和團的首要敵人是外國人而不是大清。就在使館衛隊進入北京不久,裕祿不敢抵抗列強的時候,在保定附近發生了義和團襲擊外國軍隊事件。一隊俄國哥薩克騎兵被派去保護外國人,大量飲酒後在農民家裏休息,沒有派崗哨站崗。結果被義和團襲擊,一名軍官被殺,另一名軍官被割了鼻子。
站在清廷的角度想想,外麵那些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那麼積極地揍外國人,你清廷還在義和團後麵鎮壓,你好意思嗎?
從義和團運動剛開始鬧起來的時候,清廷內部就有人主張把義和團的力量納為己用。所謂“變拳為團”,就是把非法的民間會社變成官方承認的團練。鼓吹這事最積極的,就是“大阿哥”他爸爸端郡王,另外還有剛毅等幾個人。他們都是高高在上的滿洲貴族,喜歡空談,動不動就說義和團神力無敵什麼的。
稍微務實點兒的官員都反對這種想法。戰鬥在第一線的裕祿就告訴朝廷說義和團根本沒有神力,戰鬥力也弱,不可能打敗洋人。袁世凱則認為義和團是一夥亂黨,不僅攻擊外國人,也會犯上作亂,不能用。地方上那些洋務派的漢人督撫如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也是類似的觀點。
可是,列強衛兵強行進京這件事強烈刺激了慈禧。衛兵進京後,慈禧對於“變拳為團”的建議處於非常糾結的境地。一方麵,她很懷疑義和團的戰鬥力,但另一方麵,她用了各種辦法阻攔外國軍隊進京都沒成功,反倒是義和團在前線拚命抗擊外國人。她這邊還在剿滅義和團,這不是自毀長城嗎?
在糾結中,慈禧決定派支持義和團的剛毅出城“巡視”拳民,實際上是考察義和團到底有沒有神力。
剛毅巡視拳民對外界是一個信號,那些善於揣測上意的清廷大臣們立刻意識到朝廷對義和團的立場有了轉機。直隸地區的清軍對義和團的鎮壓逐漸減弱乃至停止,雙方處於一種互不侵犯的曖昧狀態。
當時負責把守北京城門的八旗親貴大多支持義和團,趁著朝廷對義和團立場曖昧的機會,他們故意放寬門禁,放義和團入城。於是在此期間,大批義和團民進入北京,在北京城內公開活動,官方不加幹涉。
隨著義和團人數的增多,義和團的行動越來越大膽,北京城內的氣氛逐漸緊張起來。義和團到處宣傳,說天兵天將就要下凡,到時候所有的教堂都會被夷為平地,所有的洋人和教民都要被殺。因為害怕被認為是教民,北京城內的百姓開始按照拳民的要求磕頭、禮拜,也有很多百姓加入了義和團。城裏鐵匠鋪生意也變得十分紅火,大刀長矛的價格成倍增長。
此時,北京城內的義和團還沒有和外國人發生任何衝突,但是清廷態度的曖昧和義和團的盛氣淩人,讓全城籠罩在一股緊張的氣氛中。人們預感到將要發生大事,隻是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發生。據說一天有人在大街上大喊一聲“來了!”,店鋪老板便以為是洋人或者劫匪要來,紛紛關門謝客。某天午後,有一個頑皮的少年大喊一聲“潑水!”,附近居民不知道原因,都紛紛向大街上潑水。
北京城氣氛的緊張,刺激外國公使開始了更大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