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公斷案?對不起臣妾做不到啊!——義和團運動(上)(3 / 3)

也就是說,鄉紳之所以擁有維持地方秩序的能力,是因為他們在鄉村裏“德高望重”。

但是現在教會逼鄉紳向教民請酒席甚至是下跪道歉,這不僅是對鄉紳個人的侮辱,更是對鄉紳威望的摧毀,對鄉村道德秩序的破壞。這就好比今天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有一個鄰班老師把你們班的班主任拎到講台上,讓班主任當著全班麵給他跪下來叫大哥。就算這個鄰班的老師有理,他這麼一做,你想想班主任以後還怎麼管理全班同學?誰還聽他的話?

所以外國教會的種種做法,對清末鄉村秩序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他們徹底摧毀了鄉紳統治鄉村的根基。從此以後,鄉紳沒法再維持基層秩序,沒法保護那些遵守儒家道德的鄉民了。

這會造成什麼結果?答案在前麵已經說過了。

在講太平天國的時候我們說過,當官府、鄉紳沒有能力保護基層百姓的時候,一定會有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維持秩序。具體的表現,就是各種民間秘密會社。從嘉慶開始,中國各地陸續出現的白蓮教、天地會、撚軍、哥老會都屬此列。

教會問題也是一樣。當普通百姓在受到教民欺負,當鄉紳能不保護百姓、官府不能主持公道的時候,那老百姓怎麼辦?那就隻能自發組織起來,自己保護自己了。

這就是“義和團”的雛形。

早期的義和團,是以民間宗教和民間拳會的形式存在的。

直到今天的農村仍有這樣的現象:誰家的年輕男人多、能打架,誰家在村子裏就不吃虧,反之就會受欺負。說白了,就是“拳頭決定地位”。在古代更是如此。一個莊稼漢要想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除了讀書、發財這兩個概率很小的途徑外,最好的辦法就是練拳、能打架。在家鄉裏,能打架就不挨欺負,出門在外,能打架就可以減少被搶劫的幾率。

尤其是在地方政府難以維持社會秩序的年代裏,練拳對於自保就更為重要了。在古代中國,一到了兵荒馬亂的年代,就會有大量的百姓找人拜師學拳,這些學拳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拳會”。“拳會”既是學拳的組織,也是百姓的互助組織,當成員受到外人欺負的時候,大家就組織起來反抗。

在清末的山東、河北等地,就有很多這樣的拳會,它們逐漸被稱為“義和拳”或者“義和團”,它們的成員被稱為“拳民”或者“團民”。

這就是說,義和團是一種民間自發的拳會組織,它和太平天國不一樣。太平天國是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權,有最高的領導,有層層機構,一聲令下能夠統一行動。義和團則是以鄉村為單位的鬆散組織,附近幾個村子合成一股,推舉一個人當“大師兄”,這就是一支義和團隊伍。各個義和團之間有時也會互相聯絡,組織一些大規模的行動,但大都是臨時行為,大部分時候是鬆散的。

義和團能在山東、河北地區迅速壯大,根本原因在於教會對這個地區的滲透最嚴重,當地鄉紳和地方政府無法維持基層秩序,無法保護沒有入教的百姓。教會的勢力越大,教民對村民的攻擊越嚴重,加入義和團的百姓就越多,義和團就越壯大。

以往,義和團這種民間會社對於朝廷來說肯定屬於非法組織。因為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敵人往往是強迫他們交稅的政府和鄉紳。但是這一次,義和團和鄉紳的利益大體是一致的,大家的敵人都是教會。所以在一些地區,義和團打出了“扶清滅洋”或者“順清滅洋”的旗號,表示我們不和政府為敵。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各個“義和拳”組織逐漸改名為“義和團”,取的是“團練”的“團”,這樣起碼表麵上我們是政府支持的合法民兵。有不少鄉紳也支持義和團運動,甚至加入義和團。

由於鄉紳不是義和團的敵人,甚至主動為義和團提供錢物,提供道德上的支持,所以義和團的壯大速度,也要比過去的民間會社更快。

另外,義和團的壯大還和當時的經濟形勢有關。我們不難理解:百姓收入越低,加入民間會社的動力就越大。

偏偏這些年來,清朝的整體經濟情況是一天比一天慘,尤其是甲午戰爭的巨額賠款遠超清廷的承受能力,老百姓早就被壓榨到了極限。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更直觀的壓力還有外國的經濟入侵。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商品終於可以暢通無阻地進入中國市場。工業產品的競爭力跟自然經濟下的手工產品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外國的棉布售價僅為中國土布的三分之一,質量卻更高。這樣一來,就有大批的手工業者失業。

到了甲午戰爭後,列強在中國大規模強占土地,駐紮軍隊,為了能快速運輸物資和軍隊還大規模修建鐵路。這又造成了鐵路沿線大量的船夫、纖夫、車夫、腳夫和客棧店主失業。

其實從長遠的角度看,外國工業商品的進入對中國經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外國商品的性價比更高,等於讓中國的消費者用更少的成本獲得了更大的收益。消費者因此節省下來的錢,會用來投資或者購買其他商品(比如買衣服用不了這麼多錢了,多餘的錢可以拿去蓋房子),也就擴大了其他行業的效益(蓋房子的人多了,磚頭的價格就提高了);其他行業效益增加,會刺激該行業擴大生產(磚頭的銷量增加了,磚廠會招聘工人擴大生產),這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職位。那些因為外國商品入侵而失去的就業崗位,會在其他行業得到補償。因此從長遠來看,外國產品的入侵其實能搞活國內的產業,讓全社會都受益 。

同樣的道理,修建鐵路能夠降低沿途的運輸成本。外國經營者把鐵路租給中國商人,中國商人就能用更低的成本運送物資,降低商品的價格,對整個社會的經濟也有好處。

——但是,這些好處是從宏觀、從長遠的角度來說的。從微觀的角度講,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因此得利。那些擴大了規模的行業,他們所創造的新崗位不可能正好還給那些已經失業的手工業者。比如一個擴大生產的磚廠,他更願意去招聘一個渾身是力氣的壯小夥,而不是一個在家織了一輩子布的老年婦女。所以這些外國商品的進入、鐵路的修建導致大批中國手工業者和交通業者失業,生活水平降低,他們自然會加倍怨恨外國人。

再加上山東、河北地區又出現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更加刺激了義和團的發展。

義和團另一個吸引百姓的地方,在於它宣稱擁有神力。

我們今天都知道這世界上沒有鬼神,沒有咒語仙術,但這種唯物主義觀念是在最近五六十年裏才普及的。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裏,上到高級知識分子,下到普通百姓,大部分人都以為神鬼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宣稱擁有某種神力是中國古代民間會社最有效、最常用的宣傳手段。從當年的黃巾軍一直到太平天國運動,屢見不鮮。

義和團是一種自發的民間組織,它常選擇在農村集會的時候宣傳:在一塊場地上公開練拳,借此招攬百姓加入。既然目的是招攬人,練拳就有很強的表演性。就像是跑江湖的賣藝賺錢一樣,賺錢多少的關鍵不是功夫本身的真假,而是表演效果能不能抓人眼球。這種表演與其說是武術,不如說更像是雜技和演戲。

在太平天國中非常重要的“神仙附體”,也是義和團最喜歡的表演項目。

既然是麵對普通百姓的表演,附體的神仙也就得符合普通百姓的口味,都是些民間戲曲裏最常見、百姓最喜歡的角色,如《西遊記》裏的孫悟空、豬八戒、二郎神;《三國演義》裏的關羽、張飛、趙雲;《封神演義》裏的哪吒、薑太公;《水滸傳》裏的武鬆、魯智深;《八仙過海》中的八仙;甚至還有戲曲裏的黃天霸。附體的過程也充滿了戲曲元素:有人敲鑼打鼓、有人焚香祝禱、附體後的拳民渾身搖搖晃晃,說話咿咿呀呀,動作和語言都如同在唱戲。

一旦附體以後,附體者就宣稱自己擁有各種神奇的法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刀槍不入”。

義和團的“刀槍不入”,其實是賣藝拳師常用的戲法。這種戲法用江湖的術語說,叫做“半腥半尖”——所謂“腥”,就是騙人的假玩意;所謂“尖”,就是真本事。“半腥半尖”,就是有一半是真功夫,有一半是騙人的。

在今天的武術、雜技團體裏,仍舊能見到類似“刀槍不入”的硬氣功表演,這是刻苦訓練加上特定技巧才能實現的表演效果。刻苦訓練,指的是表演者通過鍛煉身體增強被擊打部位的肌肉,在被擊打的時候繃住肌肉增加抗擊打的效果。特定技巧,指的是刀砍下去時要垂直於被砍部位。砍人者把刀高高舉起,快速落下,看上去很用力,在接近被砍者的一瞬間要收力。

這種一半真本事,一半靠騙術的技術,表演效果最好。

義和團還增加了新的花樣。

過去所說的“刀槍不入”裏的“刀”和“槍”,指的是冷兵器裏的大刀和長槍。到了義和團這裏,為了針對外國人,就把“槍”解釋成了外國人的洋槍。表示我們義和團不怕洋槍打。

表演的秘訣是把槍裏的金屬子彈換成了不傷人的綠豆。還有一種更有技術含量的假子彈:用香灰團成球,外麵裹一層鐵砂,從表麵看就跟真的鐵子彈一樣。等子彈打出去後,香灰變成一股青煙,不留痕跡,外人不容易看出破綻。挨子彈的人還可以事先在手中藏一個真子彈,用手捂熱。等到同伴開槍後,做出空手接子彈的動作,然後當眾出示這枚熱子彈。倆人合作,天衣無縫。

除了“刀槍不入”外,有的義和團還聲稱能治病,隻要把他們提供的符紙燒成灰,和水服下就能治百病。又或者打仗受傷出血,一貼義和團的符紙血就止住了。“免費治病”是民間宗教用來吸引人的一貫把戲,義和團自然也不能免俗。

當然,後來義和團真跟洋人開戰了,這種“刀槍不入”的神話就不攻自破了,隻要對方一放真槍,再英勇的團民都會倒下。可是對於這種情況,義和團的領導者還是有辦法解釋。一種解釋是,說那些被擊中的人曾做過偷盜、奸淫一類的事,犯了義和團的戒條,功法就不靈了。一種解釋說,女性“陰氣”太重,義和團發功失敗是因為附近有婦女的“汙物”(如有人潑灑婦女來月事時用過的洗澡水,或者攜帶女子月事時使用的經布,或者僅僅是因為有婦女路過)。甚至下雨都可以成為理由:有一次義和團對外解釋,是因為天上下雨,所以神靈不附身。又有一種解釋說,你別看那些拳民被打死了,其實過幾天就會複活。萬一幾天後屍體腐爛生蟲,被百姓看到,還會解釋說,這是“隨老祖師入終南山”了。

那是個沒有照相機也缺少報紙的時代,老百姓傳播消息幾乎還靠口口相傳。淳樸的百姓不可能親身去檢驗這些解釋,這套說辭堪稱無懈可擊。

義和團在利益上符合普通百姓的需求,在思想上迎合普通百姓的口味。在清政府、鄉紳失去對鄉村統治的同時,義和團也就不可阻止地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