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隊友的老戲迷——戊戌變法(下)(3 / 3)

結果現在竟然傳來光緒要“弑親”的消息,這讓慈禧既恐懼又寒心。

這事還沒消停,康有為在香港又給光緒完美補了一刀。

慈禧政變這事關係到整個亞洲地區的政治局勢,在當時是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康有為一離開清政府的勢力範圍,立刻成了世界各國記者關注的焦點。結果到了香港後,康有為馬上接受記者采訪,在采訪中大談光緒對他如何信任,說光緒已經不認慈禧為母親,還出示了一份偽造的光緒密詔,說光緒要康有為去英國求救,幫助光緒恢複權力。

康有為出示的密詔並不是憑空偽造的,原件的確存在,是光緒在慈禧政變前交給軍機四章京中的楊銳的。當時,光緒和慈禧已經因為擅自任用軍機四章京的事發生了爭吵。有一天光緒給楊銳下了一道密詔,光緒在密詔中解釋說,他本想罷免所有阻礙變法的官員,但是我權力不夠,如果硬要罷免,“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光緒要求楊銳與其他三位軍機章京(並無康有為)想出一個辦法,既可以重用維新黨人,又不會觸怒慈禧。

這封密詔後來被康有為等人多次修改,聲稱這份密詔是給康有為的,關鍵內容也改成了“今朕位幾不保,汝可與……諸同誌妥速密籌,設法密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

這就是說,光緒那份密詔原本的意思是“四位軍機章京,請你們好好商量商量跟怎麼能說服皇太後,和平解決這事”。經過康有為等人的修改後,變成了“康有為,我要被皇太後害了,快救救我!”內容完全顛倒了。此時軍機四章京已經被慈溪太後處死,光緒被慈禧控製,康有為仗著死無對證,把自己美化成了獨受密詔,忠心救主的維新重臣。

如果以善意來解釋康有為的做法,那可以解釋成他是為了拯救光緒,不得不造的輿論攻勢。可是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他這番言論會讓光緒陷入極為危險的境地。

光緒原本不想忤逆慈禧,壓根就沒做過對不起慈禧的事。現在康有為的這番折騰,徹底把光緒給賣了。更要命的是,康有為等人到了國外後,一直在高調謀劃“救駕”,又是在報紙上造輿論,又是遊說列強幹涉,又組織日本浪人武裝救駕(又是戲文看多了的結果)。康黨不遺餘力地痛罵慈禧、聲援光緒,這使得光緒的存在對慈禧來說成了個現實威脅。慈禧開始認真地考慮廢帝,甚至有很多曆史學家認為,慈禧此時殺光緒的心都有了。其根據是,慈禧政變後對外宣傳光緒早在四個月前就一直處於病重狀態,又謊稱康有為等人給光緒供奉毒藥想要謀害皇帝。因此有學者認為,慈禧這麼做一是要試探外界對廢帝的反應,二是給自己毒殺光緒找個借口。據慈禧身邊的宮女說,政變那年以後光緒就拒絕吃藥,這恐怕也跟擔心被毒殺有關。

可是訓政和廢帝、殺帝有本質不同。訓政雖然屬於政變,但有前例可循,在製度上是合法的。殺帝在儒家道德裏屬於大逆不道就不說了,就連廢帝在法理上也站不住腳,因此無論是朝中官員還是各省督撫,大多反對慈禧太後廢掉光緒。

而且外國列強也反對。

清廷皇室動蕩,關係到西方各國的在華利益,列強自然也很關心。其中最支持維新派的是日本和英國。

日本支持維新派和甲午戰爭有關。甲午戰爭裏,日本觸犯了俄國在亞洲的利益,因此戰後俄國對日本的侵華行為多有阻撓,這讓李鴻章等清廷官員產生了聯合俄國對抗日本的想法。在這個思想下,清廷一度和俄國走得很近,李鴻章出麵簽訂了《中俄密約》,把東北地區的很多利益都出讓給俄國(據俄方檔案記錄,李鴻章收了巨額賄賂)。日本一看這樣下去咱就吃虧了啊,於是希望在清廷裏培植親日派。康有為的維新主張和明治維新很像,康有為在談變法時又言必稱日本,因此日本給了康有為很大的支持。英國為了對抗俄國,在亞洲同日本結成了聯盟,所以英國也站在康有為這一邊。

慈禧通緝康有為等人的時候,是英國人把康有為運出了中國,後來又送康有為去了日本。梁啟超則是到日本使館求助,在日本領事的幫助下逃到了日本。

英、日支持康有為,其他各國也傾向於保護光緒。因為列強為了維持在華利益,他們對清廷的期望是“能保持穩定統治,同時易於控製”。慈禧和光緒兩個人比起來,列強認為光緒代表著維新,慈禧代表著舊勢力。光緒更願意同外國合作,慈禧對外更保守一些。而且以當時的形勢看,列強大多認為要是不維新清政府就真撐不下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各國都開始幹涉清廷內政。慈禧政變半個月後,多個國家借口有外國人在北京被打傷,帶兵進入北京使館區,駐兵地點距離慈禧的寢宮不到三公裏。

政變後,慈禧對外宣布光緒病重,從此所有外國人都沒有再見過光緒。這使得坊間有各種傳聞,甚至有人說慈禧已經把光緒殺了。於是各國又給清廷發照會,一致要求找一個外國醫生給光緒看病。

按說這種事清廷完全可以拒絕——我們皇帝病了,憑什麼要讓你外國人來給我們看病呀。但是在各國駐兵的壓力下,慈禧為了安撫列強,答應了由一位法國醫生給光緒看病。看病的結果是,光緒的身體沒有大問題。因為列強的這些壓力,毒殺光緒肯定是不行了,廢帝的壓力也太大。最後,慈禧就選擇將光緒軟禁在西苑的瀛(yíng)台裏。

西苑是紫禁城西邊的一片皇家園林,跟紫禁城就隔著一條街。和以磚木建築為主的紫禁城不同,西苑有大麵積的湖泊。慈禧平時回北京的時候,並不住在紫禁城裏麵,而是住在西苑。慈禧住西苑時,光緒為了每天給慈禧請安方便,也就跟著住在西苑的瀛台。

瀛台是一個小島,隻有一座橋和外界連接。麵積不算太小,有三進院子,岸邊還有一些小亭子,相當於是個皇家的小別墅。因為瀛台本來就是光緒常住的地方,又四麵環水便於看守,於是便被慈禧當成軟禁光緒的囚牢。慈禧下令封鎖瀛台的全部出入口,湖泊沿岸都安排了人員監視。後來到了冬天,湖麵結冰,慈禧又叫人把冰麵砸出一丈餘寬的間隙以防有人渡河。

軟禁光緒帝的同時,原本不是很反對變法的慈禧開始大規模罷免維新官員、廢掉新法,之前所有的變法成就幾乎全部作廢。康黨和光緒共同策劃的維新變法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場在理想主義外表下的政治鬧劇。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維新派不可能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掌握能震懾全國的武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表麵上看,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慈禧貪戀權力、破壞變法;是康有為犯有嚴重的政治幼稚病,他錯誤地想象清廷高層的政治動向,幼稚地相信袁世凱,又自私地讓光緒陷入危險境地。

然而,就算退一步說,假設康有為沒有犯上述錯誤,甚至再退一步說,假設慈禧太後突然駕崩了,光緒親政了,其實變法仍舊不能成功。因為快速的變法需要成批幹掉既得利益者,清廷絕大部分高官、貴族、軍事統領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會答應。

當初康有為主張建立“製度局”時,還輪不到慈禧反對他,滿朝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員都一致反對。這些人反對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你在國家已有的機構之外另立新機構,你這是擾亂國家製度,這是亂政。舊的國家製度經過上百年的檢驗,已經被證明是穩定的,你現在搞個沒人監督製衡的新機構,你會不會大權獨攬威脅皇權?你康有為是不是有野心?

咱們再退一步說,假設慈禧太後已經死了,光緒英明神武,控製了京畿的軍權,把朝臣都控製在股掌之上,朝廷中所有大臣都一致服從光緒了。這戊戌變法能成功了嗎?還是成功不了。

因為晚清朝廷權力下移,地方勢力極大,就算中央聽了光緒的,地方上也未必會聽。

當時的情況是,別說地方上的保守派了,就連那些主張洋務、眼光相對開放一些的官員,也都反對朝廷變法。

這一則是因為有些洋務派還相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主張康有為那種激進的改革。二則是因為,劇烈的變法和各省督撫的利益是矛盾的。我們說過,變法的關鍵在於消除特權階級。而那些主張洋務的地方大員,他們為了能貫徹自己的命令,在地方上擁有說一不二的特權,他們恰恰是在新政策下要被幹掉的階層。

體現在具體的事情上,就是很多原本由各省督撫獨攬的權力,在康有為的新法下要收歸中央。再加上康有為的不少新政原本就不現實,因此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很多督撫都抵製新法。在光緒施行變法政策的短短三個月裏,就有很多督撫陽奉陰違,沒有認真執行朝廷的新政。

維新派的政策上到朝廷大員,中間到各地督撫,下到普通知識分子都激烈反對。維新派又沒有掌握軍隊,任何一個對手都打不過,這樣的變法怎麼會成功呢?

戊戌變法雖然是一場鬧劇,卻造成了惡劣的後果。慈禧極度恐懼失去權力,在政變後采取了過激反應:一切維新改革都被停止,甚至包括那些慈禧已經同意的新政都被取消。以後人的觀點來看,大清失去了自我挽救的最後機會。

經過這次大清洗,朝廷原來人人談維新的風氣發生了大轉彎,保守派、清流派重新抬頭,間接促成了義和團運動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