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隊友的老戲迷——戊戌變法(下)(2 / 3)

慈禧先下手為強,發動了政變。

慈禧之所以要奪回權力,根本原因在於光緒非要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在沒有擁有能控製全國的武裝力量的情況下,要搞快速、全麵的變法。你貪快,想雷厲風行,最後必然會得罪太多的人。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反對派就會采取措施把你推翻下台。要知道這時候可不是慈禧一個人反對光緒,而是滿朝舊大臣都反對他。所以慈禧一聲令下,順利交權成功,朝廷裏一點風浪都沒有起。

所以說,光緒在變法這件事上犯了政治幼稚病。之所以他幼稚,一定程度上又是受康有為的影響。康有為極力向光緒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的“先進經驗”。不知道是真的無知還是故意歪曲,康有為給光緒造成一種印象:隻要皇帝自己有決心,肯幹,變法這件事就能成——然而我們知道,明治維新能成功是由一大堆客觀因素造成的,根本沒這麼簡單。

另外,康有為為人狂妄卻缺乏基本的政治經驗。用薑鳴先生的話說,康有為“仿佛是個舊小說舊戲文看得太多的土鄉紳。”康有為完全不熟悉清廷高層的政治形勢和規則,經常用自己幼稚的想象去揣測高層的動向。

舉個例子,光緒曾宣布要和慈禧在天津閱兵。這件事前麵講過,這是在維新變法開始前,慈禧罷免翁同龢後早就預定下來的計劃,為的是向清廷高層宣布慈禧仍舊掌握兵權。但是康有為認為這是慈禧要利用閱兵的機會發動兵變來控製光緒——這是極為幼稚的猜想,就像剛才說的,慈禧要奪回光緒的權力,隻需要把軍機大臣召集起來,讓光緒下道上諭就完了,根本不需要這麼費勁。而且也沒聽說哪個軍事政變在三個月前就對外預告了,還遲遲不動手的。

由於類似的一係列誤判,康有為誤以為慈禧太後早就有罷黜光緒帝的想法(其實並沒有)。於是在很早以前,他就靠他戲文級別的政治經驗策劃了一場軍事政變,把政變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的身上。

袁世凱是個很有能力又很滑頭的人。

袁世凱原本在李鴻章手下,因為能力出眾,很受李鴻章器重。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袁世凱帶兵鎮守在朝鮮。後來中日衝突越來越激烈,袁世凱一看苗頭不對,馬上申請回國,躲過了甲午戰爭。後來甲午戰敗,李鴻章失勢,袁世凱立刻放棄李鴻章,投奔了清流黨。

在朝鮮期間,袁世凱見識了日本陸軍的西式戰術,大受震撼,回來後決定嚴格按照西方的製度訓練士兵。戰敗後的朝廷正好急需練新兵,所以朝廷讓袁世凱在天津附近一個叫做“小站”的地方,訓練了一支七千人的新軍。

袁世凱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他的軍隊練得很成功,鑽營的功夫也一直沒放下。袁世凱很快發現,榮祿是慈禧太後的新寵,他於是主動上書,要求自己接受榮祿的管轄。作為回報,榮祿對袁世凱多有回護。

康有為呢,對於這些複雜的人事關係完全不知道。當初康有為還沒有被光緒重用的時候,他到處講學、組織學會,聲勢搞得很大。那時候朝野人人都在講維新,搞維新是最時髦的政治風向,在這個大潮裏,袁世凱也參與過康有為的學會。

袁世凱其實是在未雨綢繆,給自己的政治前途多鋪條路。康有為卻天真地以為袁世凱是真心認同維新黨。實際上等到康有為真的開始變法後,袁世凱早就看清康有為變法並不可行,私下裏抱怨康有為把朝政搞得一團糟。

康有為看錯了人不說,而且他還為人過於狂妄,這犯了政治鬥爭的大忌。

有一個著名的段子,說他一次被光緒皇帝召見的時候,榮祿也在場。榮祿問康有為,你如何能推行變法啊?康有為竟然當眾回答:“殺掉一兩個阻撓新法的一、二品大員就可以了。”

你算算他這一句話得罪多少人?

嘴皮子上厲害也就算了,康有為還真動手,用實際行動來得罪人。

他要建立“製度局”冒犯了整個清廷高層,這還不算,他還提出徹底廢除科舉考試。

從維新的角度講,廢除科舉當然是對的,教育是國家之本嘛。但是你得看看當時的環境。當時滿朝官員都是經過科舉考試的學霸,他們的功名都是從科舉上找來的,你突然廢科舉,不就等於否認了他們的功名資本嗎?

當年李鴻章搞洋務運動,也知道科舉誤國,幾次上書要求改革科舉。李鴻章可不是要廢掉科舉,隻是想在現有的考試科目之外再增加一個“西學”,結果連這都受到嚴厲的批評,根本搞不下去。最後在他和奕訢的努力下,隻能勉強增加了一個“算學”,這還是個早在唐朝就有的科舉科目。

當然,甲午戰爭後的環境不太一樣,人們急於求變,呼籲廢除科舉的聲音也比過去更大了。廢科舉不再是絕對不能討論的話題,當時提出廢除科舉的也不是隻限於康有為一黨,包括光緒、慈禧,也支持廢科舉。

但是,廢科舉得有技巧,你不能冷不丁一下子把整個科舉都廢了,因為全國還有數量龐大的知識分子正為了科舉考試日夜苦讀,有的人已經念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念了一輩子,還有很多讀書人以教科舉為生。你現在突然廢除科舉,不就等於毀了這些人的一生嗎?這就跟明天突然宣布廢除高考,改考八股文是一個道理。作為中學生,你乍一聽還挺興奮,再仔細一想自己這十幾年辛苦都幹嗎去了,肯定也得掀桌子。

後來清朝到了快滅亡的時候,確實把科舉給廢了,但是用的是逐漸廢除的辦法:每次考試遞減三分之一的名額,逐步停掉(後因局勢惡化太快,提前五年終止科舉)。這樣還能給那些舊學生留條活路。

而康有為和光緒這兩位太急於求成了,宣布從下一次考試開始,立馬停止科舉,改成“策論”(政治議論文)。你這不是等於得罪了全天下潛心科舉的知識分子嗎?

雖然這道命令是通過光緒下達的,雖然也經過了慈禧的同意,但是天下讀書人隻知道這是康黨全力推行的政策,把康有為當成了躲在皇帝背後的罪魁禍首。

偌大一個清帝國,精英人才除了上麵的高級官員外,就是下麵的知識分子。現在康有為一口氣把上下都得罪了,他最後能落好嗎?袁世凱作為官場老油條,怎麼可能跟著這種處境危險的人混呢?

但是袁世凱這人很圓滑,康有為維新變法的時候,袁世凱一句反對他的話都沒說——現在康有為正被光緒寵信,幹嗎平白無故得罪他呢?萬一老佛爺歸天了,將來讓康有為得勢了呢?在政治形勢不明朗的時候,袁世凱從不公開表現自己的好惡,就老老實實地練他的兵。這些舉動又被患有政治幼稚病的康有為誤讀,以為袁世凱是可以爭取的對象。

就在慈禧發動政變的前幾天,榮祿突然調動軍隊。按照茅海建老師的分析,當時有英國要和俄國開戰的傳聞,榮祿調動軍隊是為了防備英、俄的正常舉動。但是康有為認為這是慈禧要最後攤牌,馬上要對光緒動手了。於是在榮祿調動軍隊的當晚,康有為指使譚嗣同去找袁世凱。譚嗣同向袁世凱出示了一份偽造的密詔,謊稱光緒向維新黨求助。說榮祿要廢掉皇帝,命令要袁世凱先殺掉榮祿,然後派兵“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宮”。所謂“圍頤和園”,其實指的就是逮捕慈禧太後。

袁世凱就是傻瘋了也不可能同意維新黨。就算袁世凱不懷疑詔書是偽造的,他也知道慈禧和光緒之間,有實力的是慈禧,絕不能站在光緒一邊。且不說袁世凱並不認同康有為的新法,也不說袁世凱是榮祿的老部下,單單以當時京畿的軍事實力來看,袁世凱手下隻有七千人,而京畿有北洋軍四五萬,還有其他各省駐軍數萬,這些都歸榮祿統轄,北京城內還有旗兵數萬。袁世凱要是政變就等於自殺。但是圓滑的袁世凱沒有正麵對譚嗣同說行還是不行,隻拿了一些空話敷衍他。當然譚嗣同也反應過來了,知道這事多半沒戲。

除了說服袁世凱外,維新黨人還有一招,由譚嗣同雇傭幾十名“好漢”協助政變。什麼叫“好漢”?站在維新黨人的角度說,這些人是“江湖義士”,而站在清廷的角度說,就是流氓、混混、黑社會。靠這幾十個“好漢”想要突破森嚴的皇宮高牆、打敗數萬人的禁軍,這又是戲文看多了的結果。明清曆史上,的確有過江湖人士趁著宮禁不嚴或者裏應外合一度攻入紫禁城的例子,但從來沒有一次能真正傷及皇室。

總而言之,康有為的那些舉措沒有一個靠譜的。

一連串的政變挫折讓康有為嗅到了危險的味道。就在慈禧發動政變、宣布訓政的前一天,康有為已經離開了北京。慈禧訓政的當天宣布抓捕康有為和其黨人,康有為在外地得到消息,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逃到上海,之後又輾轉逃到香港。

慈禧政變後,剛開始對光緒的處置並不是很嚴厲。慈禧隻是下令捉拿康有為一黨,沒有軟禁光緒,也沒有大規模廢除新法。

隨後兩件事改變了慈禧的想法。

一件是袁世凱告密。在笑嗬嗬地敷衍了譚嗣同後,譚嗣同前腳剛走,袁世凱後腳就找榮祿把事情都說了。等到袁世凱的小報告傳到慈禧耳朵裏的時候,慈禧這邊已經開始訓政了。接到這個消息的慈禧怒不可遏。因為當時譚嗣同是以“皇帝有密詔要救駕”的名義找的袁世凱,所以在慈禧看來,這不是康有為要謀反,而是光緒要謀反,要殺她。

這個消息嚴重打擊了慈禧。

從剛開始立光緒的時候,慈禧就知道早晚有一天得把權力交給光緒,所以她十分注意培養和光緒之間的感情。光緒入宮的時候隻有三歲半,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慈禧堅持親自照料光緒的生活,據說還親自哄他睡覺、手把手教他識字。在光緒長大後,慈禧也常用母愛和孝道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