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隊友的老戲迷——戊戌變法(下)
一
麻煩在於,光緒並不能完全掌握皇權,在他的頭上還有一個慈禧。
當年慈禧的親兒子同治去世後,慈禧為了能繼續垂簾聽政,就把年幼的光緒過繼給自己當幹兒子,讓光緒繼位,這樣她又是皇太後,就能繼續執政了。
後來光緒長大,按理說慈禧應該把權力交給光緒。但是整個清廷高層都知道慈禧不願意放手,尤其是光緒的親爸爸,他為人謹慎膽小,傳說他家有個家訓,前半句是:“家也大、產也大,子孫後來禍也大”。光緒他爸爸一聽慈禧要讓他兒子親政,立刻嚇瘋了,使勁求慈禧說,光緒還年幼,沒經驗,國事還離不開您老人家什麼的。他還提出一個“訓政”的說法,說光緒經驗不足,得在慈禧的訓導下再實習幾年。實際上呢,還是讓慈禧把持國家大權,讓光緒在一邊當陪襯就行了。
慈禧欣然接受,訓政了兩年後,光緒的歲數太大,對國內外實在交代不下去了。於是慈禧結束訓政,正式把權力交給光緒,自己住進了頤和園。但就算這樣,慈禧其實還是沒有完全放手,對政權還采用遙控的方式。
具體的做法是,每天的朝政大事由光緒自己處理,但是第二天都要以簡報的形式彙報給慈禧,特別重要的決定,則要當天彙報全文。慈禧如果遇見自己不喜歡的決定,因為製度的限製,不能直接去更改光緒的命令(上諭已下,不可更改),但她可以在事後訓斥光緒。
最重要的一點是,高級官員的人事變動等特別重要的決定,光緒必須事先向慈禧請示。通過這種方式,慈禧保證朝廷中最重要的職位都是她自己的人,朝政的主要力量都在自己這一邊。
而且雖然理論上慈禧住在頤和園,光緒住紫禁城,實際上光緒也經常住頤和園,慈禧也經常住紫禁城。當兩個人住在一起的時候,為了光緒早晚請安方便,兩人宮殿的步行時間不過10分鍾。按照茅海建老師的統計,在維新變法期間,兩個人住在一處的時間比分開的時間要長得多。就算兩個人不住在一起的時候,紫禁城和頤和園距離也不算遠,單程半天時間就能趕到。
換句話說在維新期間,慈禧對於光緒處於半放手的狀態,在一些小事上,光緒有自主權,但是到了國家大事上,一切還都要聽慈禧的。
二
慈禧並不反對維新,按照翁同龢的記錄,慈禧曾經在維新時對光緒說過:“今宜專講西學”。她說,咱這時候隻能跟西方學習了,主張別的都不合適啦!
從這個角度說,慈禧其實是個維新派。當年的洋務運動她也算頗為支持,甲午戰敗後,還是在她的力保下,李鴻章才免遭懲罰,最後還給了個兩廣總督的肥缺。
更不用說到了甲午戰敗以後,連翁同龢都知道變法的必要,一貫支持洋務運動的慈禧當然更知道。在維新早期光緒任用的維新派人士、頒布維新政策,全都事先經過了慈禧的同意。在這點上,慈禧和光緒沒有矛盾。
但是,慈禧有個不能碰的底線:任何變法都不能影響她手中的權力。慈禧這人極為貪權,當年搞洋務運動的時候,她就是一手扶植洋務派,一手扶植清流派。既要國家富強,又要防止有人威脅她的權力。
光緒搞維新她不反對,但前提是必須保正她對朝廷的掌握。
可是,康有為和光緒想搞的是迅速型變法,要在短時間內幹掉所有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要在清廷高層進行人事大洗牌。問題是,慈禧自己在法理上沒有任何權力,她之所以能控製朝廷,靠的是人事,靠的是朝廷裏那些聽她命令的大官。光緒要人事大洗牌,也就等於要奪走慈禧的權力,這是慈禧萬萬不能答應的。
當光緒越來越倚重康有為等人,開始擴張權力的時候,慈禧認為自己受到威脅,開始感到不滿。在慈禧的眼裏,自己的敵人和他維不維新無關,關鍵是看他忠於慈禧還是忠於光緒。所以慈禧幹掉的第一個人不是康有為,而是翁同龢。
早年翁同龢同慈禧的關係還算不錯,但他作為光緒的老師,後來跟光緒越走越近。甲午戰爭後,光緒重用翁同龢,把他調入軍機處,還經常和他私下裏聊天,這讓慈禧非常不滿意。就在光緒召見康有為,準備大規模變法的前一天,慈禧突然調整高層人事,罷黜翁同龢,調她的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前麵說過,這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太重要了,直接掌握京畿地區的軍政大權,北京附近的軍隊都歸他管。慈禧換上榮祿的當天,就以光緒的名義宣布要在三個月後和光緒一起到天津閱兵。慈禧這麼做的目的,是在她調整上層權力後,向清廷高層和各省督撫宣布她對北洋軍隊仍舊有掌控力,維持上層對她的信心。
這次人事調整說明光緒和慈禧已經有了明顯的矛盾。但是慈禧還是沒有反對維新,隻是要求光緒變法的手段不要太激烈。
然而,這個要求光緒做不到。最大的矛盾在於康有為。康有為希望在現有的中央部門之外,另設一套叫做“製度局”機構 ,由康有為擔任領導。這個機構名義上是給皇帝提供谘詢的,實際上擁有類似軍機處的權力,把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全都架空,將來康有為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宰相。
事後,很多人因此批評康有為權力欲太重,一心培植私人勢力。這個指責可以成立,但換一個角度看,要想進行快速、劇烈的變法,不掌握絕對的大權那是萬難施行。變法需要幹掉既得利益者,你不奪大權,誰都幹不動,變法不就成了空談了嗎?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以理解康有為的做法。
可康有為的問題在於,他把政治想得太幼稚,他以為皇帝一言九鼎,隻要光緒一句話就能讓維新派獨攬大權。實際上,光緒那一句話恐怕都沒有榮祿甚至沒有李鴻章的話好使。
要說康有為想幹別的事也就算了,他現在要解決的是人事問題,偏偏這是慈禧最不能碰的底線。
舉個例子,光緒有一次違背先例,在沒有事先征得慈禧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罷免了禮部裏6名阻礙變法的官員,又讓譚嗣同等4名維新人士擔任“軍機章京”(軍機處裏的低級官員)。
這讓慈禧太後極為憤怒。
這件事要命的地方在於,從法理上講,光緒現在已經親政了,他有權力發布任何命令,他自行改動人事的做法是符合製度的。而事前谘詢慈禧、事後向慈禧彙報的做法在製度上找不到依據,光緒沒有必要一定這麼做。
當然,慈禧還掌控著朝中大員、掌握軍隊,可是清代製度和前朝不一樣,清朝是權力高度集中,軍機處連類似明朝內閣的封駁權都沒有,當皇帝的上諭和大臣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大臣必須服從,要不就是抗旨。所以雖然重臣都站在慈禧一邊,可光緒要是真不講母子情分了,就不聽慈禧的,非要按照自己的意誌變動人事,隻要上諭一發布,慈禧除了非法政變外一點辦法都沒有。可如果真要非法政變,慈禧在輿論上就會陷於很被動的境地。中國南方有些督撫並不是絕對忠於慈禧。慈禧要是明目張膽違背上諭,武裝政變,政局的變數就很大了。事實上,後來慈禧跟光緒決裂時,的確有地方督撫上書要求保光緒。
換句話說,現在的慈禧的確牢牢掌握著光緒,但前提是光緒念及和慈禧的母子之情,念及大事向慈禧谘詢的舊傳統——全憑光緒的一念之間。而此時在光緒的旁邊,偏偏就有康有為等人,成天鼓動光緒別老聽慈禧的。康有為在給光緒寫的奏折裏,成天提什麼“乾綱獨斷”,總拿明治維新作比喻,說什麼隻要您大權獨攬、行事雷厲風行,這變法一定就能成功!
這慈禧能答應嗎?
罷免禮部六堂官事件後,又有兩件事刺激了慈禧。
一件是光緒希望按照康有為的建議,成立獨立的“製度局” 。如前文所述,這是個要架空軍機處的機構,這當然是對慈禧權力的極大挑戰。為了這件事,慈禧嚴厲訓斥了光緒。
還有一件事是光緒要在紫禁城接見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曾經是日本首相,在明治維新和甲午戰爭中為日本立下汗馬功勞。此時伊藤博文已經退休,以個人身份訪華。當時朝野盛傳光緒和維新黨人有意給伊藤博文一個官位,讓他當變法的顧問。這件事讓慈禧非常敏感,她生怕光緒又要像上次一樣不經自己的同意擅自任用伊藤博文。當時慈禧正在頤和園,聽到消息後她立刻趕回紫禁城,以防光緒擅自行動。其實光緒是個很軟弱的人,他接見伊藤博文隻是例行公事,並沒說什麼過分的話。
但是,身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情況,慈禧已經不能忍了。
三
獨裁製度下的政治鬥爭是誰先出手誰就贏的“大逃殺”遊戲,獨裁者隨時可能在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被人宰了——想想那個李建成,前一天還以為自己能穩穩繼承大統,第二天就被親弟弟宰了。再想想那個肅順,前一天還萬人之上呢,第二天就成了刀下鬼。
慈禧是在肅順手下經曆過九死一生的人,她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平時極為敏感多疑。據她身邊的宮女說,慈禧睡覺的床頭長窗是一麵大玻璃。她睡覺時隻要一歪身,把帳子一掀,就可以觀察到外麵的一切。又說,慈禧的規矩是責打完的宮女一律趕出去不再用,因為她說宮女被打完後必有怨氣,有怨氣的人就不能在身邊侍候。可見慈禧平時的多疑和謹慎。
光緒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聽慈禧的話,這已經超過了慈禧的底線。萬一哪天光緒一衝動突然宣布撤銷軍機處、宣布查辦榮祿,那慈禧該怎麼辦?
“大逃殺”嘛,就看誰下手快。
就在光緒接見伊藤博文的第二天。慈禧和光緒共同召見軍機大臣,慈禧強迫光緒發出一份上諭,說現在國事太難辦啦,我搞不定啦,還是像過去那樣讓皇太後幫我弄吧。換句話說,慈禧強迫光緒重新施行“訓政”,把權力又奪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