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黨群關係的超越之路
(一)意識形態建設是樞紐,積極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
意識形態建設是構建和諧的黨群關係的重要精神樞紐,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對群眾的領導,還是人民大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都需要思想理論做基礎。通過執政黨推行的主流文化的滲入,可以加強民眾思想意識形態。黨對群眾的領導更多的是依賴於思想意識而非身體控製,這是執政黨最有力的支持力量。借助意識形態建設的這股強大的力量,可以促進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大眾更為密切的聯係起來,也才能從最根本上保障執政黨的領導地位,實現群眾對其的高度認可。
具體來說,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展開相關理論的宣傳與學習。對此,我國十八大中有強調,除了理論學習,還要用實踐去獲取真知。其次,要不斷為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大眾化而努力,它不應該是晦澀高深的理論,不應該隻被一部分人所理解,空掛枝頭,而應該在廣闊的現代化社會中,以不同的麵貌為人們所熟知,盡可能的展現出其鮮活的一麵,為了實現這樣一種理想,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與教育時,應當有層次的,有針對的開展,化深刻的語言為通俗、生活化,能為廣大人民所理解的語言。最後,隻有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才具有吸引力,開展群眾路線思想意識教育活動,要把理論多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增強它的生命力;主動應對其它思想意識侵襲,幫助群眾提高辨別力;黨員幹部帶頭做好先鋒代表,用自身行動感召群眾;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擴展宣傳時空範圍。
(二)執政黨自身完善是關鍵,努力促進黨群關係實現轉型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共產黨的使命由原來的革命任務轉變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與此相伴的是,黨群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能否尊重人民群眾福利,為群眾謀福利成為衡量現代黨群關係好壞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新時期,為創造良好的黨群關係,執政黨自身的完善是關鍵。第一,在中國現代話建設過程中,執政黨要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並不斷踐行,以促進黨群關係實現轉型,黨是人民的黨,要加強與群眾的情感聯係,堅決抵製腐敗,盡心盡力做好人民的“公仆”,為群眾爭取利益,關心民眾疾苦。第二,認真解讀新時期黨群關係,研究創新出一條新的適應社會形勢的“群眾路線”。第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做法,把人民群眾作為主體,讓他們更多的去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經濟民生是著力點,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如何推動經濟民生,促進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可以從四個方麵來說:第一是堅持“三公”——公平、公正、公開,從以往的單純追求經濟發展效率,轉變為公平和效率並重,防止兩極分化,讓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更有信心。第二是注重公共關懷,切實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完善福利製度,讓社會一些弱勢群體能夠感受到黨的關懷,增強黨的親和力。第三是保證執政黨工作的透明度,讓群眾能夠更多的參與其中,比如說一些公共決策,執政黨必須考察綜合群眾意見,讓群眾有發言的機會。第四是堅持依法治國,走民主法製道路,避免一些地方行政長官把自我的意誌淩駕在法律之上,讓法律製度如同虛設。
總之,黨群關係的處理不僅是個曆史命題還是一個永恒命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我們黨要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繼續向前推進和諧黨群關係的建設,齊心協力,不畏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