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與鑒賞
作者:王誌庭
近日,筆者在石家莊市博物館藏品中見到一幅名為《秋色圖》的扇頁,繪者為彭玉麟。該扇頁紙本、設色,縱18.3厘米,橫53.6厘米。扇頁畫麵左上起用濃淡相間墨筆加色勾染出菊花葉子及筋脈,所繪主題為三朵盛開的姿態各異、傲霜綻放的菊花。以淡墨勾菊瓣,藤黃填色,些許濃墨強調幾瓣輪廓分出層次並點花蕊:此畫筆墨灑脫,畫麵淡雅生動,生機盎然。扇頁右上題詩一首“莫惜朝衣準酒錢,淵明身即是(此)花仙,重陽滿滿杯中泛,一縷黃金是一年”,落款為“壬申秋九月作,藕胎仁兄大人雅鑒,雪琴弟彭玉麟”,下鈐“雪琴”篆書朱文印一枚。此題詩源自南宋楊妹子(即宋寧宗楊皇後)所作《題菊花圖》。
此畫全然不同於他一生中所畫的眾多梅樹、梅花之風格。
彭玉麟(1816~1890)宇少鶴,後改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祖籍湖南衡陽市衡陽縣渣江,生於安徽省安慶府。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清末水師統帥,湘軍首領,人稱雪帥。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大清“中興四大名臣”,湘軍水師創建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彭玉麟於軍事之暇,繪畫作詩,書法奇峭,下筆立就,不輕與人書。善畫梅,老幹繁枝,鱗鱗萬玉,一生所作不下萬本,每成一幅,必蓋一章日“傷心人別有懷抱”,曰“一生知己是梅花”。
彭玉麟之所以一生鍾愛畫梅是有原因的。彭玉麟的父親彭鳴九曾在安徽做過巡檢,官職極其的低微,在任期間兢兢業業、廉潔清明。雖被推為“皖中循吏之最”,卻官囊如洗,而且英年早逝,彭玉麟十來歲就和弟弟隨同母親與外婆居住。外婆有一養女名叫梅姑與他年齡相仿,但輩份上卻是他小姨。兩人青梅竹馬,彭玉麟迫於封建禮教與母親的壓力無法和梅姑結為連理,隻能娶鄒氏為妻,但心卻始終記掛著梅姑。彭母則在鄒氏的唆使下把梅姑嫁與他人,梅姑出嫁四年以後,死於難產。彭玉麟傷心得捶胸頓足,在梅姑墳前立下誓言,要一生畫梅,以萬幅梅花紀念她。此後他一直獨居,就連《曾國藩日記》和《郭嵩燾日記》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他“每談家事為之歎息”,“無家事之歡”。此後40餘年他無論軍務、政務多麼繁忙,每個夜晚都會深情揮筆,描繪梅花,通過筆觸在紙、絹上的揮灑,借梅花搭通與梅姑之間的橋梁,傾吐他心中對梅姑淒緩哀絕的情思,最終畫完萬幅梅花,完成了自己立下的誓言。
彭玉麟一生所畫梅花不下萬本,但菊花卻尤為稀少,因此而更顯珍貴。我們從此畫題款中的內容來分析得知,此畫是畫給“藕舲仁兄大人”的。而“藕舲仁兄大人”乃時任禮部尚書兼順天府尹,恩賞紫禁城騎馬的萬青藜。萬青藜(1821~1883)字文甫,號照齋,亦號藕舲,九江府德化縣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生於縉紳之家,自幼聰明,才學過人,學官弟子員出身。年僅二十歲點為翰林,少年得誌,名震朝野。初授翰林院編修,擢升侍講侍讀學士,署國子監祭酒。自此,萬青藜仕途一路通達,從宣宗到德宗,入閣四朝。說到九江府自然會提到鼎鼎大名的晉人陶潛陶淵明,原來這個“藕舲仁兄”卻與陶淵明是同鄉。時值壬申年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九月菊花盛開之際,且不論是萬青藜向彭雪帥索畫也好或者是彭玉麟奉命巡閱長江沿岸水師,疏陳事宜,劾罷哨官後回京師有事求於“藕舲仁兄”而送畫一幅也好,繪下此幅菊花圖。“梅蘭竹菊”本是傳統中國花烏畫中常見的題材,自古就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而菊花又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借菊花傲立寒霜的品質比擬藕舲仁兄的高潔情操。
清代花鳥畫風格多樣,清初以惲壽平的“沒骨”寫意花鳥獨具風流。八大山人不拘成法,筆意恣肆,章法奇致。
中期的金農、李方膺、鄭燮、李鱓、黃慎、汪士慎、羅聘和高翔為代表的“揚州八怪”以鮮明的個性、深刻的思想、耐人尋味的筆墨情調和清新狂放的藝術趣味活躍在花鳥畫壇。
晚清的花鳥畫壇異軍突起,這一時期由於作為經濟、文化中心的上海聚集了好多畫家,他們大膽變革古法,銳意求新,產生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海上畫派”。以趙之謙為代表的早期海派畫家,擅長書法,以書法、篆刻入畫,用筆老辣滄渾,頗具金石味,豔而不俗,雍容大度。之後的海派畫家如虛穀、四任(任頤、任熊、任薰、任預)、王禮、倪田、張熊、吳昌碩等等,都各顯風采,體貌紛華。與之同時的“嶺南畫派”亦風格卓然,以居巢、居廉兄弟的“撞水”“撞粉”的花鳥畫技法獨冠一方。
而作為與“海上畫派”同一時期的彭玉麟,雖無法和這大畫派的諸多名家相提並論,但以他多年畫梅之功力來寫菊,遊刃有餘,用筆灑脫中見規矩,氣韻靈動,加之引用南宋楊妹子(即宋寧宗楊皇後)所作的《題菊花圖》詩,可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