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與鑒賞
作者:劉鐵峰
近些年,在秦皇島及其周邊地區的古代建築遺址中,發現了很多戰國、秦漢遺物——瓦當。
在北戴河金山嘴遺址和綏中薑女石秦漢建築群遺址中,分別發現了巨型夔紋大瓦當,與陝西秦始皇陵和眉縣成山宮遺址出土的夔紋大瓦當型製、大小極為一致。所以羅哲文、朱希元等大家看到巨型夔紋大瓦當殘件後,高興地說:“隻這一件,這兒可以肯定是秦代遺址了。”“這是一個重大發現,秦始皇、漢武帝、曹操、李世民都來過。”這裏夔紋大瓦當——代表秦代獨特建築構件的發現,為秦皇島這一座以帝王名號命名的城市名稱的由來,找到了充分的曆史物證!
在夔紋大瓦當發現的同時,我們在秦皇島及其周邊40公裏以內的北戴河金山嘴遺址、北戴河衡山秦漢遺址、北戴河赤土山、東聯峰山劍秋路、中聯峰山龍山山頂、山海關區古城村,海港區東山“秦皇求仙入海處”景區、撫寧縣驪城遺址、遼寧綏中薑女石遺址等地,發現大量卷雲紋夾貝圓瓦當和卷雲紋夾貝半瓦當。這些瓦當雖然出土地點不一,但當麵大小、型製幾乎完全一致。圓瓦當、當心突出圓乳,雙線界格將當麵分成四區,每區飾兩條旋雲紋,對稱分布,中間突出一“海貝”形紋。卷雲紋夾貝半瓦當紋飾與圓瓦當相同,外形為圓瓦當的一半。瓦當當麵直徑最大42厘米,一般瓦當直徑多在16~19.1厘米上下。
秦漢時期,全國各地建築群中所用的卷雲紋瓦當是極多的,但這種卷雲紋夾“海貝”紋飾的瓦當,是秦皇島及其周邊地區(或者說是古碣石地域)所獨有的。筆者查閱了大量有關“瓦當”的資料與圖錄,又谘詢了很多“瓦當”方麵的專家,到目前還是沒有發現其他地區出現卷雲紋夾貝瓦當。
秦皇島地區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大海、貝殼、祥雲、求仙”充分表現了“秦始皇求仙入海”這一文化氛圍獨有的曆史特征。我們有理由這樣說:這就是秦始皇兩千年的“海文化”的物證!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說,什麼是瓦當?各時期瓦當的發展狀況,雲紋瓦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為什麼秦皇島地區出現了卷雲紋夾貝瓦當?
瓦當,是筒瓦頂端下垂的部分,亦稱筒瓦頭,用以保護屋頂簷際椽頭,防止風雨侵蝕,同時,又對建築起著裝飾美化作用。
傳說夏代“昆吾作瓦”但不足征信,商代晚期的宮室,還是“茅茨”
“土階”,未見瓦陶痕跡。西周時宮殿房屋等建築已大量使用了瓦,很多建築遺址中已發現了瓦當。瓦當產生之初,應是素麵的,以實用為主,隨著對形式美的追求,進而在瓦當上創造出各種紋飾、文字,將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融為一體。瓦當最初的形式為半圓形,是根據瓦筒的弧形而製成的,戰國以後逐漸發展成圓形。圓形瓦當,在建築屋簷上像一串珍珠項鏈,優美華麗,既有美化裝飾效果又保護了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