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遞人間的溫暖和感動(1 / 2)

傳遞人間的溫暖和感動

文苑傾吧

作者:曹世忠

題記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

和悲哀歸去。

———錄自《冰心的詩歌》

陳昌平的中篇小說《讓母親回家》(載2010年8期《遼河》)是一部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它帶著原生態撲麵而來,塑造出的母親和派出所的同誌們那種本真的、原汁原味的、有著鮮活感和靈動感的人物形象,極大地滿足了讀者閱讀期待,給他們一種情感的震撼與美學的思考。

這篇作品塑造了一個極為特殊卻又不乏可愛可親可敬的母親形象,傳遞了特有的溫暖和感動。母親既是虛指的,但同時又是觸目可及的,真實可信的;與過去大多數作家筆下寫的勤勞樸實慈祥而節儉的母親形象相比,又出現了新的亮點。盡管她沒有姓名,也沒有籍貫和年齡;甚至喪失了最基本的記憶功能,但她有極深的文化修養,有一副俠義柔腸,有一腔發自內心的純真高尚。雖嚴重失憶,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她卻熱心幫助殘疾人小焦,心甘情願地無報酬為所裏做飯,精打細算減少成本而讓“貌似忠厚”的劉嬸相形見絀,也贏得了大家最崇高的敬意。作為公安題材的短篇小說,陳昌平的《讓母親回家》尋找到了一種共性心態,且具備了吸引讀者的因素。比如,大的故事框架是寫小朱和他的戰友們為一個“奇怪”的老太太尋找回家的路,體現了愛民親民,警民和諧的美好情愫;而在局部又設置了波瀾,使作品起伏跌宕,一波三折。陳昌平在節奏這個問題上,總是那麼不動聲色地與讀者進行著潛對抗,開始著他的公安題材的敘述,是那麼平靜、沉靜,直到這樣的蓄勢到了最為飽滿的時候,才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母親最後見到那個京劇團的“跑龍套”的人猝然而死。為什麼呢?作家沒有說。母親走了,兩隻眼睛大大地睜著,反複幾次一直合不上,大有“死不瞑目”的樣子,所長趴在她的耳朵不知說了一句什麼,那眼皮便吧嗒一下合上了。為什麼呢?作家還是有意不寫出來,把懸念丟給讀者,牽著讀者往下讀,你不讀也不行!直到最後才揭開謎底。原來,所長說了一句:“媽媽,我們送你回家”,此細節傳神而感人,擊中了讀者心靈中最柔軟的角落,於是不能不讓人潸然淚下……

文學作品的責任就是用形象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它應該是一種拷問,一種反思,一種啟迪;而不是一種政策的文字圖解和法官的宣判。陳昌平無愧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總是藏在作品後麵,有意地設置障礙,便於和讀者來捉迷藏;因而使他的作品撲朔迷離,有一種含蓄的美感。就像一座山如果赤裸裸地站在人麵前,反而一覽無餘情趣頓失;倘若雲霧繚繞,倒顯得婀娜多姿,秀麗嫵媚。

無須諱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公安題材作品重案件輕人物,重故事情節,輕人性深度挖掘;重正義形象樹立,輕普通人物價值觀、人生觀。而陳昌平的《讓母親回家》卻似一株小草,衝出土壤或者是石頭的重圍,閃射出春天裏生命的碧綠。它打破了一般的傳統思維模式,它站在一個相對較遠及較高的地方,打量和解析並反思基層民警這個群體。小說以小朱為敘述視角講的故事,見證了警察們的基本生活情狀與內心體驗。這種原生態的經驗寫作,深深地融入了他們自己的體溫、血液和呼吸,往往具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親和力。它不僅從宏觀上構架起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而且以頗為嫻熟的藝術手法細密地關注和描述基層民警工作、情感上的喜怒哀樂。母親、所長、小朱等人物之所以被讀者記住,並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形象高大和親民愛民,還在於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物,是以自身麵貌顯現著現實主義的真實性、開放性、動態性和不朽品格。他們的身上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美麗光環,也不臉譜化和符號化、概念化。他們有七情六欲,有普通人的壓力困惑,也有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人性缺陷。那些民警們與百姓親如一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不發生病態人格,精神裂變。這些絕無粉飾的警察形象素麵朝天,使人感到小朱他們的精神情感是真實可信的;在基層民警隊伍中,很容易找到他們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