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關注的是小焦那一筆。在母親安葬儀式上所長問,小焦怎麼沒來?小朱撇撇嘴,說,我告訴他了,小焦說快餐店的業務太忙,今天請個假。一邊是派出所的同事們“送母親回家”,拳拳真情,感天動地,感人至深;一邊是曾受了母親很大恩惠的小焦,私欲膨脹,忘恩負義,在送母親上路時,竟然大言不慚說自己太忙,無怪乎讓小朱“撇撇”嘴了。高尚與卑微,美麗和醜陋,偉大和渺小,在此時涇渭鮮明,讓讀者在閱讀中品味人生,思考人生,受到啟迪和教益。沒有藝術的藝術是最完美的藝術。陳昌平在刻畫人物時,藏著筆鋒,絲毫看不出褒貶的痕跡;這不經意的一筆看似平淡,卻透出一種文學久違了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和力量,震耳發聵,石破天驚!
新時期的公安文學走過了一段風風雨雨的路程,如今已成為文學花園裏綻開的一朵美麗奇葩。從起初的描述那些在生活、工作以及社會背景下展示警察的堅韌執著,到後來的以打黑除惡為主題的一大批公安文學作品,都深刻揭示了警察這個群體的特殊性,以及他們所經曆的人性考驗。直至今天,在文學百花齊放創作手段逐漸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陳昌平的《讓母親回家》在人物刻畫還是作品的厚度上,都對公安題材有了重大的突破,這的確是非常可貴的!盡管如此,但筆者依然認為作品的個別情節還值得推敲:老太太患癡呆症,幾乎完全喪失記憶,而所裏依然把二十幾號的飯給她,盡管其理由是醫院的意見(多用大腦思考,刺激腦細胞活動便於記憶,)這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有牽強的痕跡。盡管如此,母親這個藝術形象客觀上所具有的公眾審美意義,已經超越了作家陳昌平主觀上的美學思想期待;其作品折射出的藝術的底蘊和精神內涵感染力,值得每一個讀者去細細咀嚼、品味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