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敘述的迷宮(2 / 2)

博爾赫斯敘述語言極其簡潔凝練,不見多餘而冗長的描述。而且《刀疤》通篇結構極為巧妙,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引子,對農場、英國人的神秘、天雨留客等一路敘述下來,最後故事講完後直接進入對自己的譴責,照應開頭。人物塑造也極其成功,穆恩的怯懦隻通過他的一些動作和很少的語言,非常絕妙。

這篇小說裏有許多頗為精彩的比喻。“再見麵時像打了一仗或昏厥之後蘇醒過來似的,麵色蒼白。”其實描寫他每年兩三次一個人躲在房子裏喝酒,其實指其內心的極端痛苦,隨著歲月的增長,他日漸為自己的當年的行為而良心不安。“他立刻停住,好像覺得泄露了一個秘密似的。”這個比喻揭示出了內心不安。講述的地點不是“秘密”卻與內心隱秘相關。“又瘦小又窩囊,像無脊椎動物似的讓人看了不舒服。”這個比喻太精彩了,形神兼備,一個出賣靈魂、賣友偷生的人當然是缺少“脊椎”的。

至於《刀疤》的主題,是眾說紛紜的,有人說是表現了形而上學的哲學沉思,有人說是對人類困境的探究,在先鋒小說家那裏,還認為是表現了內心永不泯滅的理想光芒。哪種說法都有它的視角和道理,偉大的作品本來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

(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中學時代開始寫詩。1919年赴西班牙,與極端主義派及先鋒派作家過從甚密,同編文學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從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壇上的地位。1946年因在反對庇隆的宣言上簽名,被革除圖書館中的職務,派任市場家禽稽查員,但作家拒絕任職並發表公開信表示抗議。1950年至1953年間任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1955年任國立圖書館館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係教授。1950年獲阿根廷國家文學獎,1961年獲西班牙的福門托獎,1979年獲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獎。

重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麵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牌練習簿》(1929)、《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指南針》(1951)、《布羅迫埃的報告》(1970)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體幹淨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說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相關鏈接:《博爾赫斯小說集》(王永年、陳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責任編輯/李亞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