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小學音樂實驗教學的相關問題研究(1 / 2)

關於小學音樂實驗教學的相關問題研究

實驗教學

作者:李玲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音樂教學成果並不樂觀,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表現尤為明顯。因此,進行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革,推行實驗教學,再大麵積進行實驗教學的推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小學音樂實驗教學的目標

小學音樂教學的整體教學目標是借助音樂教學活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技能、審美能力、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技能,使小學生的智力得以開發,音樂素養得以加強。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音樂知識,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與積極性不高,這種模式下培養的人才不能激發出潛在的音樂底蘊,也不利於音樂這門藝術課程的開展。音樂實驗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學生對於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的感悟力也會得以提升,這有助於音樂課程有效性的充分發揮。

2 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分析

教學模式過於僵化傳統教育模式對小學音樂教學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這種模式下教學方式比較僵化,學生學習比較被動。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學科,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如果學生沒有參與的熱情,而是被動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那麼,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不少學校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給小學生進行樂理知識的灌輸,學生學得一頭霧水,音樂基礎知識和鑒賞能力沒有絲毫提升,教師苦不堪言,學生學習也是痛苦不堪,這種教學效果嚴重影響了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學中教學手法過於單調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少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手法,采用“滿堂灌”或者“填鴨式”的手法教學,而小學生的思維尚未發育完全,自我約束能力和控製能力較差。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而音樂作為沒有年齡界限的藝術,加之比較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定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學生的藝術情趣是需要培養的,教師隻有不斷地調整教學手法,使音樂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藝術細胞才會被激活,整個課堂氛圍才能被調動起來。

教學中沒有考慮學生不同的個性發展需求因材施教是比較重要的教學方式,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那麼,這種教學方式無疑是失敗的。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學並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音樂基礎以及對於音樂的感悟能力,隻是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整齊劃一的內容安排,這種安排沒有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而且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如果根據學生對於音樂的不同訴求而分門別類地設置課程,學生會依據個人興趣進行選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會提升,音樂的教學效果也能展現。

教學工具比較落後不少小學受教育資金不足的製約,沒有引進先進的教學工具,教學工具比較落後,有的學校仍然采用一隻粉筆、一塊黑板、一架腳踏琴進行音樂教學,本來生動的音樂課成了空洞乏味的理論課。有的學校雖然也有多媒體課件,但是教師在課件的製作過程中缺少科學性與合理性,不能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多媒體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運用。

3 小學音樂實驗教學的對策研究

把樂器引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音樂樂器具有提升學生藝術才華、激發學生音樂潛能、增強學生音樂敏感性的特點,借助音樂樂器能夠協助音樂教學的順利進行,從而達到增強音樂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樂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音樂的綜合素養,而且能夠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協調。在小學音樂實驗教學中,很多學校引入了口風琴、豎笛、口琴、小提琴等樂器,這些樂器走入小學生音樂課堂以後,教師反映教學效果明顯改善,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例如,在引入口風琴的實驗教學中,由於手風琴的節奏感強,表現手段靈活,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用手風琴為歌曲伴奏,學生從多種角度了解音樂作品,學生的眼、手、耳、腦都得以運用,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協調能力得以增強,整個課堂教學效果遠遠大於枯燥的知識傳授。而小學生天生好動、性情活潑,枯燥的音樂樂理知識講授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分心、走神,不能集中精力去進行音樂學習。借助樂器來協助學習,學生對於音樂學習充滿了渴望與期待,這有助於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