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究
實驗教學
作者:張海亭
新課程體係下的中學生物教學,強調的是以動手能力為主,突出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通過對生物學科的學習,達到掌握與理解生物概念和生物基本的實驗規律,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借助已有的生物知識,去解決生活、社會乃至本學科的其他問題,為升學或者從事社會生產勞動創造基礎。
眾所周知,初中生物是以實驗為主體的自然學科,生物學中的科學結論、有益的發現、動植物的進化與演變、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發現等,都是建立在以實驗為基礎上的。因此,加強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改革現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方法、模式和課堂教學策略,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到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近年來,以學生這個主體為教學主對象,通過開放生物實驗室,生物實驗進課堂、進教室、進小組等活動,深化生物實驗教學改革,創新生物實驗教學法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初中學生的歡迎。同時,初中學生的生物質量也得到了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新課程體係下的初中生物教學改革。
1 初中生物演示實驗進課堂
實驗教學,最大的特色是能夠讓初中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身臨其境,並通過教師的演示與動手操作,引導或者喚起學生對生物概念、知識、定理和結論的記憶與理解,以幫助學生強化對生物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能力的學習與掌握,為全麵提高生物教學質量而奠定基礎。為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以學校實驗室為依托,以動手創造簡易實驗為主體,結合生物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增加生物課堂演示實驗,以最大可能幫助學生理解生物概念,掌握生物知識,增長生物基本的技能。
例如,對於觀察植物生長習性的教學,在教學中為實現演示實驗與實物對比的效果,事先在辦公室內種植多種植物,並給予一定的保水、保肥和陽光,促進生長特征的盡快實現,並通過照相機的特有功能,進行同步截圖,將形象化教學與實物觀察相結合,賦予演示實驗以新的載體。同時,借助網絡和計算機媒體,截取植物有效的生長資料,結合實物進行演示講授,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能將對比教學、實物教學、計算機模擬教學和網絡資料教學進行有機統一,學生由此受益,增強了探究性教學的內涵。
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通過資料和圖片,更多地是通過搜集和調研,將大量由於環境變化而導致的生物習性和生長畸形的植物果實一一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優質植物的果實進行對比,親身體驗對生物的影響。特別是當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聯想時,生物課上的環境對生物生長的影響就更加具體和親切了。
課堂演示實驗既是生物實物教學的展示,又是對學生進行生物形象化教學的再現,更是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和質疑教學的一種存在形式。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生物課堂演示實驗的優劣,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無疑對於改革課堂教學、創新新課程體係下的生物課程教學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2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進教室、進班組
針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難度較大,難以組織和實驗條件差的現狀,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在上級教育部門的組織領導下,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嚐試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搬進教室、搬進班組,體會深刻。這樣,一方麵能夠擴大初中學生生物實驗教學的力度,另一方麵還能有效地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熱愛生物、學習生物、掌握生物知識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進行生物學多樣性教學時,組織全體師生,自己動手,種植多種多樣的植物,並做好生物習性觀察記錄,形成具有個性化特色的實驗教學。有的學生,通過種植和觀察,發現了植物生長的特點;有的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比較,得出了生物習性多樣化的結論;有的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培養植物、管理植物、體會植物的生長,學會了觀察與思考,學會了對生物知識的係統性總結。特別是有的學生能夠做到對於已有的植物進行剖析觀察,寫出好的結論性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