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由於人類各種感觀不同,不同的方式往往有不同的接受效率。人們接受信息量主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接受的知識信息多少按不同途徑大致可分成:視覺約80%,聽覺約20%,其他約10%。如要讓人們了解一件物品的結構,用文字、圖像、聲音和動畫(視頻)等來進行描述,同一人群接受到信息量是不盡相同的。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於文字描寫獲取信息率較低,雖然在文字描述中可以用各種各樣優美的詞彙和修飾等。不如讓人們真實地看一看實物,所獲得的相關知識快速、直觀和形象,哪怕是較短時間,都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學習“就業形勢”一節內容時,通過動態畫麵讓學生了解我國就業形勢、新增就業工作崗位、大學生就業率和城鎮職工失業率等,通過這些資料,學生可以獲取大量有關信息,比傳統教師講授方法所傳授的知識,在相同時間內接受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讓學生更好地知道我國勞動者資源和就業形勢,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在學習中感受現實生活,從生活中學習知識。
4 掌握學生實時學習過程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論是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還是自主學習,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和指導者,都要及時、準確和快速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並且及時對所了解的學習動態進行分析、判斷和總結,及時采取一些措施和建議,對學生進行指導,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方向,調整學生學習的認識態度和對知識的理解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
例如在學習“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內容時,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太可能和每一位學生都討論課程設計中的問題,甚至一類問題也不可能問及每一個學生。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應用網絡平台,讓學生通過對問題分析、判斷和理解,總結出勞動者都應該擁有哪些合法權益等。教師還能夠通過網絡平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瀏覽、監控和知識收集等,實時了解每一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情況;教師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補充,及時反饋給學生,快速指導學生有效學習。這樣使學生更加快速、準確和高效認識到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享有合法權益和義務,知道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自覺履行勞動者的義務是獲得權利和維護權益的基礎等。
5 調整學習進度和難度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調整教學進度和難度。這樣教師才能合理、及時和有效調整教學進度。例如在學習“正確的擇業觀”內容時,及時根據教學進度把自主創業作為重點突破,通過多媒體播放自主創業的實例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就業方麵的內容,從而讓學生懂得黨在提出了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的同時,提出了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思想,這在我國就業實踐中從未有過的。這就要求新時代的勞動者,在國家促進就業的同時,還要自主創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
信息技術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擴充了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範圍,增大了課堂容量,使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活潑、互動性加強和目標更明確等,改變了教學環境、教學氛圍和教學模式,使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有了可靠支撐,可以更有效地開展和實施等。
總之,信息技術是學科教學中簡捷、方便和行之有效的教學工具。在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模式,實時掌握學習動態和改變常態教學等。教師應該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及其在學科教學中更好、更多和更有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