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信息技術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化教學
作者:樊嶽
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政治課堂教學是政治教學的必然趨勢,它對於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和開拓視野,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使課程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使得教學條件和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如何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等,成為當前從事政治教育教學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以下是筆者從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和感受。
1 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如何增強中學生學習效果,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學生學習時候的興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和注意力集中時間長短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設身處地地在相當真實氛圍環境中體會和感受知識的起源、產生和應用等,創設出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身體環境、心理環境和學習環境;做到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是學生了解知識是如何產生的,知道知識產生的過程和環境、體會和感應。
例如在學習“勞動的意義”內容時,通過各種各樣的生產勞動畫麵,向學生介紹,讓學生了解我國有廣大勞動者在不同的崗位和部門,從事著不盡相同的勞動。雖然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都是值得尊敬、值得學習和值得歌頌的,勞動是光榮的。當畫麵出現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的身影的時候,可以暫停,讓學生談一談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認識,看一看科學家怎麼理解和對待勞動觀。畫麵接著出現八十多歲高齡的袁隆平仍然可以在農田和實驗室裏奔忙,辛勤工作和勞動。這樣一方麵可以讓學生了解像袁隆平這樣的偉大的科學家們的事跡,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習其實是比較幸福的,學習遇到困難相比之下是微不足道的,要想辦法去克服;另一方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勞動的含義,無論在什麼崗位上,無論貢獻大小,隻要切實付出自己的努力,那也是光榮的。
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真實的情境中,去理解、感受和體會,實實在在地經曆勞動的繁重和艱辛,理解是勞動創造財富、創造生活和創造文明,推動曆史和人類進程向前發展,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摒棄貪圖享樂等。
2 轉變教學和學習方式
學習過程是教師、學生和環境載體共同組成、參與和交互的動態過程,如何合理而科學地實施學習,從主體因素、環境因素和過程都值得去分析、討論和研究,每一個因素處理是否合理都會影響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以往的教學常態,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中;在學習進程中信息技術能促進學生和教師及學習載體進行互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例如在學習“就業的意義”一節內容時,如何讓學生了解就業的意義與作用、每年大學生畢業情況及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等,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和討論。課堂上學生能及時而方便地運用互聯網獲取大量相關資料和信息,每個學生整理後的資料同學之間還可以共享,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等。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相關知識,體會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獲得成功的喜悅,發揮了課堂主體因素。
信息技術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讓學生相對獨立、自主和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尋求、探索和掌握知識,而且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行支撐。信息技術就像“全能專家”一樣在身邊,非常及時地給求知者提供所需求相關知識和解決方法。
3 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