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進食前加水:肚子感到饑餓時不要立刻進食,可在餐前喝一碗清水湯或白開水,過五分鍾再進食。這樣做可以壓縮胃的空間,減少進食,預防血糖迅速升高。
③減少進量:在原來飯量的基礎上進餐主食減少25~50克,如果平時的主食低於50克,就不要再減了,可以適量增加蔬菜或一隻雞蛋。這樣做不但可以降低血糖,還能補充適量的營養。
④空腹行走:清晨未進食前步行1~2小時。如果空腹血糖常在7.5毫升以上,低於5.5毫升以下者不宜用此方法。這樣做能將久留血液裏的糖分,經過行走使腑髒得到按摩與振動來吞噬血中的糖分。
忌吃得太飽
有些糖尿病人在餐後會出現腹脹、打飽嗝、惡心、幹嘔或者嘔出不消化的食物,且帶有一股酸臭味,出現這些情況,就要警惕糖尿病胃輕癱的可能。
胃輕癱是指以胃排空延緩為特征的臨床症狀群。通常情況下,糖尿病是導致胃輕癱的常見病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損傷了支配胃腸運動的神經,造成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也稱作胃麻痹、胃無力、胃瀦留等。
胃輕癱通常與進食有關,在進餐時或進餐後的症狀更加明顯,也有的出現在空腹時,嘔吐物含有4~6小時前吃過的食物,甚至是前一日的食物。
因此,規律地進食是糖尿病合並胃輕癱的基本療法,患者應絕對避免吃得過飽,每日進餐要定時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的分配各為1/3。
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可基本確診為糖尿病合並胃輕癱:
①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且血糖水平控製不良。
②伴有明顯的惡心、嘔吐及周圍神經係統病變。
③進食後上腹部飽脹或惡心、厭食等消化不良症狀。
另外,除了注意飲食要規律之外,患者還要加強血糖控製,隻有消除病因或控製原發病,才能消除胃輕癱的症狀。
忌攝鹽過多
醫生們通常會把限製飲食,尤其是限製進食含糖高的食品,作為糖尿病的重要防治方法來指導患者。而在限製鹽的攝入量方麵卻很少給患者提示。事實上,限製鹽的攝入量也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合並腎髒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鹽更是要少吃。
過多的鹽,具有增強澱粉酶活性而促進澱粉消化,以及促進小腸吸收遊離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濃度增高而加重病情。
而且,食鹽中含有鈉元素,糖尿病患者體內環境對鈉離子的濃度變化很敏感。當體內鈉離子濃度高時,會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腎負擔。所以,糖尿病患者不應該食用過多的鹽。
專家推薦糖尿病患者每日攝鈉量應少於3克,相當於食鹽7.6克,這就是糖尿病患者每日進食食鹽的最高限量。
當然,糖尿病患者限製食鹽的攝入量很有必要,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鹽。不管食鹽多少,其最終目的都在於使體內的鈉達到一個穩定平衡狀態,有利於控製患者的血壓及體液量。
忌飯後馬上吃水果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飯後吃點水果好,可以助消化,去油膩。
其實,從營養學的角度講,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尤其是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製,更是雪上加霜。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是按標準體重攝入總能量。控製體重是糖尿病患者減少胰島素抵抗的關鍵。飯後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飽的基礎上再添加熱量,違背糖尿病健康飲食“八分飽”的原則,而且這部分增加的能量幾乎全部被儲存下來,從而導致體重超重,更加不利於糖尿病的恢複。
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其吸收不需要複雜的消化過程,可迅速通過腸胃吸收。所以,飯後馬上吃水果容易使血糖升高,這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很不利的。
另一方麵,水果含有維生素c和可溶性植物纖維。而米飯、麵食和肉食等這些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則需要在胃裏停留一段時間。如果進食了飯菜再吃水果,消化慢的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會在胃的攪拌作用下與水果混合,不利於水果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而且食物進入胃以後,必須經過一到兩小時的消化過程,才能緩慢排出。如果飯後立即吃水果,會被先期到達而又不易消化的脂肪、蛋白質“堵”在胃內,水果在胃內“駐紮”時間過長,會影響消化功能,有脹氣感。
所以,建議最佳的吃水果的時間應該是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因為這時胃腸較空,水果中的維生素c及其他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在空腹時能快速通過胃到達小腸,不但利於吸收,降低血糖升高的風險,還能避免脹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