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成因
事實上,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兩種成分造成的,這兩種成分占總酸度的90%以上,其餘為一些弱酸。關於這兩種成分的來源,目前主要有兩種已知的渠道:
1.在自然界中,雖然火山、海洋及生物隨時可能向空氣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但是,受自然環境的調節作用,二氧化硫在自然界中的總量卻基本上處於平穩的狀態。有研究顯示,從1800年開始,冰核中的硫酸鹽含量明顯地上升,近些年的硫酸鹽含量已經是以前的兩倍。由此可見,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礦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1992-1993年世界資源報告》中明確指出,現在的火力發電廠、礦石冶煉和工業鍋爐是幾乎全部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罪魁禍首。
2.煤、石油、天然氣和汽油等在燃燒的過程中,也可以促使空氣中的氮氣與氧氣反應生成氮氧化物氣體。
雖然人為因素造成的一氧化氮隻占大氣中一氧化氮總排放量的35%左右,但是歐洲和北美工業區的氮氧化物濃度卻是自然值的5~10倍。其中機動車交通造成的氮氧化物排放在工業化國家占其總排放量的30%~50%。這是酸雨前體的一個重要來源。除了氮氧化物之外,各類機動車還排放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能夠促使地麵臭氧的生成,臭氧會進一步將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氧化成硫酸和硝酸,產生協同作用。起初,很多科學家認為,氮氧化物形成的硝酸在酸雨中破壞作用不大,因為它是農作物的氮肥的來源。但是後來發現,春季融雪使冬季裏積累的硝酸會突然釋放出來,形成短時間內高酸度的“酸脈衝”,嚴重危害河、湖生態係統。
我國酸雨的分布
我國是酸雨的重災區。1997年,我國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達到2346萬噸,煙塵排放總量為1873萬噸,粉塵排放量為1505萬噸。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於較嚴重的汙染水平。國家環境部門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城市中降水酸度低於5.6的城市有44個。贛州、長沙、宜賓、仰化、重慶、梧州、貴陽、南昌等城市出現酸雨的比例在75%以上,除海南島外,長江以南、西藏以東的地區所有城市均出現過酸雨。北方城市中出現過酸雨的占44%。華中地區、西南地區成為全國酸雨的重災區,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的酸雨出現比例高於99%,酸度普遍低於4.0.重慶、貴陽的酸雨出現比例一般是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