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農藥當成寶
半個多世紀以來,化學農藥在確保農業生產方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全世界每年的農藥總產量已超過500萬噸,並且仍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長。盡管如此,化學農藥仍然遠遠不能滿足客觀需要。
農藥發展之所以如此迅速,與其在保證糧食產量方麵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在自然環境中,大約有5萬種以上的真菌,能引起1500種植物病害;全世界大約有1800種以上的雜草會與糧食爭奪養料和水分,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此外,還有上萬種的昆蟲能產生各種危害。據估計,如果不使用農藥,全世界會因各種自然災害損失近一半的糧食,經濟損失每年達800億美元。使用了農藥,則可挽回其損失的15%。據我國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由於防治病、蟲、草害,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150~200億公斤,皮棉500~600萬擔,瓜、果、煙、茶等經濟作物因使用農藥而獲得的經濟效益也頗為顯著。
農藥的巨大效益是無可懷疑的,但是,隨著農藥的大量使用,也引起了一些不良後果。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識到了DDT等有機氯農藥不僅對害蟲有殺傷作用,同時對害蟲的天敵及傳粉昆蟲等益鳥益蟲也有殺傷作用,因而打亂了生物界的相互製約和相互依賴的相對平衡,引起新害蟲的猖獗。另外,長期使用同類型農藥,使害蟲產生抗藥性,也增加了防治藥量和防治次數,大大增加了防治經費。據國外初步調查,目前已產生抗藥性的害蟲有300種左右,其中農業害蟲占100餘種。
除上述不良後果外,還存在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農藥汙染問題。對人體健康和生物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危害。
人類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接觸到農藥。例如,參與農藥生產和使用的工人和農民接觸農藥的機會最多,接觸劑量也最大。發達國家會通過有效培訓和現代化裝備來盡量減低工人接觸農藥的劑量。而在發展中國家,由於沒有這樣的條件,工人們會接觸到更高劑量的農藥,而很多農民在噴施農藥時不會穿著防護服裝,背負式噴霧器不時會發生泄露。因此,急性農藥中毒的事故就經常發生。
普通人也能通過空氣、水、食物等途徑接觸到農藥。農藥在釋放到環境中後可能在數天、數月或數年都保持活性。在田間施用農藥,作物不可避免地附帶上了農藥殘留。另外,作物收獲之後,在貯存和運輸過程中仍有可能對它們使用農藥以防止“變質”。
農藥施用到土壤中後會滲入到土壤以及水體中,大雨過後又會被衝入到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裏,人們在接觸受汙染的水時就會同時接觸到農藥。
農藥還會對健康造成長期的慢性影響。這些慢性危害是由於長期的低劑量接觸而導致。由農藥帶來的慢性效應包括癌症、生殖係統和神經係統的問題,必須多年後才會顯現出來。國外的一家機構曾經列舉了一份可能致癌的農藥清單,共有170種農藥榜上有名。
有些氯化農藥就屬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是在自然降解過程中非常穩定、不易降解的一類化學物,這類化學物質大多數是由人工合成的。一旦釋放到環境中,就會存在數年或數十年,許多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具有高毒性,並能在人或動物脂肪組織中富集。最近幾十年,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在世界各地廣泛地生產,已經成為環境中最普遍的一類汙染物,甚至在一些相當封閉的環境中也發現了它們,如北極、深海及山區。
夢裏秦淮
提起淮河,許多人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有種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淮的向往,仿若追尋一個久遠的夢。
淮河,古代成為淮水。據《輿地誌》記載:“秦始皇時,有望氣者雲‘江東有天子氣’,乃東遊以厭之。又鑿金陵以斷其氣。今方山石跪,是其所斷之處。”秦始皇深信不疑,於是“以望氣者之言,鑿釧阜,斷壟,以泄王氣”。由於“水自方山西北,巨流環繞,至石頭過於江”,後人遂稱之為“秦淮”。不管當初秦始皇對自己的豐功偉業如何滿足,後來的建業(南京)卻是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