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息肉容易摘除,但常常複發。子宮頸是容易發生癌的部位,有的息肉可發生癌變,所以有必要做陰道鏡檢查、細胞學檢查、組織學檢查。
前庭大腺炎與前庭大腺膿腫的防治
前庭大腺是位於陰道口兩側的粘液腺,性交時分泌乳白色粘液。當細菌侵入時,首先是開口處發生炎症,接著就侵及腺內而引起前庭大腺炎。化膿後腺腔內積膿,形成前庭大腺膿腫。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是淋球菌引起的,現在看來,大多是由大腸杆菌等一般細菌引起。
發炎後局部有紅腫、熱、痛。一般發生在單側前庭大腺。腫大到一定程度可自然破裂,流出膿液。
可用抗生素治療。如形成膿腫,可切開排膿,不久就會治愈。
尖銳濕疣的防治
患陰道炎與外陰炎時,白帶增多,由於白帶長時期刺激,使皮膚肥厚,並出現米粒至小豆大的淡紅色丘疹,常迅速增大,形成乳頭狀或雞冠樣增殖,這就是尖銳濕疣。以前認為是由淋球菌引起的,現在看來,慢性炎症或某些病毒也能引發此病。
多發生在陰道口周圍、小陰唇內側、會陰、肛門周圍等處,能擴展到陰道壁及子宮頸,有熱感及異物感。
針對引起尖銳濕疣的陰道炎和外陰炎進行治療。對尖銳濕疣,可用硝酸銀腐蝕、切除等方法,也可用抗生素。
外陰潰瘍的治療
外陰潰瘍也稱貝切特病。很多疾病都可誘發本病,如炎症、性病、癌等。但從青春期到更年期有月經的婦女,最常見的外陰潰瘍是由貝切特氏病(口-眼-生殖器綜合征)引起的。此病的原因現在尚不清楚。
症狀
潰瘍常見於小陰唇、陰道口周圍,也可發生在大陰唇、陰道壁、子宮頸。一般是長幾個米粒大或黃豆大的結節,進一步發展為邊緣清楚的潰瘍,其底部被汙濁分泌物所覆蓋,有劇痛。經l~2周後,潰瘍可能自然消失,但往往反複再發。潰瘍擴展後,即使痊愈也會留下瘢痕。
外陰潰瘍常在黃體期(從排卵到月經開始)發生惡化,月經開始時好轉。在妊娠期間,其症狀一般消失,但也有的變得嚴重。
外陰潰瘍除眼、口腔粘膜有病變外,關節、消化道等部位也發生病變。隨著疾病的發展,可發生各種合並症。
治療
外陰潰瘍常與性病混淆,但根據症狀特點、細菌學檢查和血液檢查可以鑒別。貝切特氏病的原因還不清楚,臨床表現又多種多樣,故治療方法也多樣化。在貝切特氏病的所有症狀中,外陰潰瘍是最容易治好的症狀。
局部衛生與軟膏:保持局部清潔,塗含有鎮痛劑與消炎劑的軟膏。抗生素雖沒有直接效果,但對防止繼發感染有作用。
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減輕疼痛、促進潰瘍愈合都有好處。症狀嚴重時,在外用的同時,可以內服激素,很有效果,但不能防止再發。
外陰潰瘍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種症狀,有其他合並症時,要全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