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子宮內膜炎的防治(1 / 2)

病因

引起炎症的細菌除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外,還有淋球菌和結核杆菌。最重要的誘因是分娩及流產,如產褥熱等。老年人發生子宮內膜炎時,膿液不能外流或引流不暢,積在子宮腔裏,叫宮腔積膿。

症狀

炎症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炎症:產褥期或流產後的重症子宮內膜炎,其炎症很容易擴展,並出現高燒、下腹劇痛等急性炎症症狀。炎症隻限於內膜時,一般沒有明顯症狀,或有短時發燒與輕微下腹痛。

慢性炎症:一般沒有月經異常、白帶增加等症狀(幾乎沒有症狀)。但結核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有閉經。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形成宮腔積膿後有輕度腹痛,同時有膿性白帶。

治療

重症炎症的急性期要絕對保持安靜,流質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在下腹部放冰袋,服用或注射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一般症狀有所減輕時,可逐漸開始局部療法,即陰道內放置藥物,下腹部作熱氣浴、透熱法、超短波療法等,促使炎症吸收。又沒有特殊合並症的慢性子宮內膜炎,如有宮腔積膿,要擴大宮頸管排膿,或插入排膿管等。

子宮頸管炎的防治

病因

引起炎症的細菌種類與子宮內膜炎相同。子宮頸管處平時有粘性很強的濃稠粘液,好似一個栓子堵在子宮頸口,可防止細菌侵入。但下述情況時,這種防禦功能遭到破壞:

月經、流產、早產、分娩之後;

消毒不嚴的子宮頸管內操作(搔刮術或放入避孕器);

頸管內或子宮頸口的腫瘤(息肉或癌);

淋球菌附著在頸管內膜上。

症狀

白帶增多。但無力型體質、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結核病及重病恢複期等,都可有白帶增多,應與炎症引起的白帶增多區別。急性期為膿性白帶;慢性期白帶呈水樣或粘液狀,量多。

治療

急性期禁忌手術治療,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治療一定要堅持到底,否則可轉成慢性。慢性期可局部用藥,向頸管內或陰道內放入坐藥。

子宮頸糜爛的防治

子宮頸糜爛也叫先天性假糜爛,不會產生影響,有的不一定要治療,但很易引起頸管炎,也是非正常子宮出血和白帶過多的原因。重要的是應與癌性糜爛區別。有宮頸糜爛的人,即使沒有自覺症狀,為了能早期發現癌,有必要定期檢查,一般每年兩次。

症狀

可有性交後出血。此外,因為有慢性子宮頸管炎,可有白帶增多。但是,往往無自覺症狀,大多數人是在看其他婦科病時才發現的。

治療

一般用洗藥或將藥放入陰道內。維生素A、D對與雌激素,可促進上皮增生,也可將這些藥物的栓劑放入陰道內。

根據情況,也可采用腐蝕療法、電熨術、冷凍療法。對宮頸肥大、糜爛麵深廣者,可采用手術療法,作子宮頸錐形切除術,切下來的組織應做組織學檢查,以排除癌。

子宮頸息肉的防治

由於慢性炎症,頸管粘膜局部增生,可向子宮頸外口突出,即子宮頸息肉。直徑多在1厘米以內,也有更大些的。觸之稍有出血,頸管分泌物增加。當月經期以外和性交有輕度出血時,一定要想到子宮頸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