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醫學早就有“腳為人體之根”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腳趾血液循環的好壞與腦部和骨盆內的血液循環密切相關,如果能經常活動腳部,給予適當的刺激,那麼腳部的良性血液循環有利於保持全身的血液暢通和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係統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赤足踩鵝卵石就能給腳底的穴位以刺激、按摩,疏通經絡,調節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如鍛煉踝關節的柔軟性,健脾益腎、鎮靜安神、強骨明目。對消化不良、便秘等,也有一定治療效果。赤足行可在石子小徑上來回走或跳躍。
倒行與健康
倒行可給不常活動的肌肉以刺激,使全身的腰脊肌、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以及骨四頭肌得到鍛煉,致使血液循環和機體處於平衡狀態。倒行迫使人意識高度集中,能夠訓練神經的安定和自律性,有利於提高小腦的平衡功能,對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對於失眠、神經衰弱、高血壓等也有良好的療效。
倒行要選擇安全的場地,最好是運動場或少有人群、無車輛經過的地段。倒行時,腳後跟要和頭形成一條直線,注意練習把握方向。倒行的具體練法如下:
預備姿勢:直立、挺胸、抬頭、雙目平視,雙手叉腰,拇指在後,其餘四指在前,拇指按在“腎俞”穴(俗稱腰眼)。
動作:先從左腿開始,左大腿盡量後抬,向後邁出,左前腳掌先落地,隨後全腳落地,將重心移至左腿。然後換右腿,照樣做,左右兩腿交替倒退,每退一步用兩拇指重按腎俞穴一次。要持之以恒,每日早晚各練一次,每次20分鍾左右。
這種在逆向思維指導下的運動,對彌補向前運動肌肉群、關節、韌帶所不能達到的活動能力、提高反應、身體平衡和動作協調能力的人有好處。
倒立與健康
倒立又名“倒掛”。以改變人體血液、內髒位置,肌肉弛張狀態得到重新調整,使身體短時間處於一次反常狀態,有利於防治疾病。本法可在每天晚飯後3小時、睡前1小時進行,開始要有人幫忙,每次以幾分鍾到半小時,逐漸加長,最長不要超過半小時。有些疾病需在醫生準許時才可進行。要特別注意安全,謹防意外。
倒立對身體有以下作用:
1.改善一次血液回流。人體倒立,使全身血液加快回流,保證大腦和上身供血,減少心髒跳動次數。
2.改善呼吸係統功能。人體倒立有利於肺下端氣體排空,使肺活量增加,擴展胸廓,張開肺葉,使空氣更多地流入,增加肺髒的總容量,促使更多的肺泡參與氣體交換,使呼吸更充分。
3.改善消化係統功能。胃腸道一次衝刷,胃張力提高,蠕動減慢,胃液分泌增多,胃功能增強。使食欲旺盛,改善機體營養。
4.倒立時各器官、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和肌肉的緊張度都發生了改變,特別是關節間壓力的減弱和消除,以及某些部位肌肉的鬆弛,對防止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和關節炎都有一定的療效。
5.倒立對內髒和神經係統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可以改善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調節機能。
6.倒立時渾身血液加快湧向頭部,可使大腦清新,改善大腦血液循環、鎮靜神經,從而使視覺、聽覺、記憶、睡眠得到改善。
許多國家提倡倒立運動,有的國家還通過對少年兒童的倒立鍛煉,提高學習水平。
懸掛與健康
懸掛即用兩手握住比自己高的單杠,兩手用力向上拉,身體盡量向上,兩腳離開地麵。
懸掛運動屬於拉張負荷,骨的兩端受到反方向的拉力作用,同脊柱常受的壓縮相對抗,脊柱得以拉長,使受壓的椎間盤得以舒緩,韌帶得以拉伸,因而可以預防脊柱縮短,防止椎間盤退行性變化。
懸掛使全身肌肉得到牽伸,減輕腰部的壓力,改善血液循環,使肩部和腰部的功能增強,減少肌肉萎縮和骨質增生,對於預防和治療中年人易患的肩周炎、腰背酸痛、駝背等都有較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