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輝煌

心理傳記

作者:楊玲?舒躍育

摘 要 李自成的人生經曆充滿傳奇色彩。出身低微的他在較短的時間內推翻了統治我國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走上人生的巔峰。但令人困惑的是,他的命運卻在此時急轉直下,迅速走向敗亡並退出曆史舞台。如果從李自成自身的角度看,致使他走向失敗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本研究擬從心理傳記學視角,通過分析導致他失敗的人格特征來闡釋其令人費解的生命謎團。

關鍵詞 人格特征;心理傳記;李自成

分類號 K82

1 前言

明朝末年,地主階級封建統治極度殘忍,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社會矛盾空前複雜與激烈,這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當時的陝西是全國最黑暗最貧窮的地區,李自成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走上了起義之路。李自成,陝西米脂人,初名鴻基(胡允恭,1986),幼年時家境十分貧寒,曾被舍入寺廟,後來又到地主家放羊,十二歲時母親病故,十七歲時父親病故(計六奇,1958),二十一歲應募銀川驛馬夫(顧城,2012)。崇禎三年李自成以失公文被裁,奮臂一呼投入義軍王左掛部(李登弟,1986),後來又率軍投奔高迎祥,被稱“闖將”“闖王”(賀國建,1993),曆經十幾年的拚打最終擁兵近百萬,於1644年3月18日攻陷北京,推翻了統治中國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政權。自1644年4月21日的山海關戰役之後,李自成農民軍節節敗退,最後撤出北京,一路向南潰逃,1645年5月13日,李自成犧牲於湖北通山縣境九宮山下。

回顧李自成的一生,二十五歲時舉起反明的旗幟,走上起義之路,隻用了14年的時間就帶領貧困農民階級推翻了擁有兩百多年曆史的明王朝統治,建立了大順政權,但最後卻在一年的時間內丟了江山,倉皇而逃並喪命。他的人生引人思考:為何在得到天下後僅輝煌了四十一天就迅速跌入低穀並逐漸走向滅亡呢?心理傳記學試圖通過個人的人格特征解釋其人生變化軌跡,本研究擬從李自成自身因素出發,尋找長久以來令人困惑的問題的答案。前人對李自成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這些研究主要集中於史學領域,以恢複曆史事實,研究農民戰爭為核心,出版了大量的曆史著作,如《明末農民起義史料》《李闖王起義》等。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對李自成的研究更加深入,有更多的著作及論文,如《李自成紀年附考》《李自成》等。但是,前人主要從曆史及文學的角度出發集中探討具體問題,目前還沒有對李自成進行心態史學方麵的研究。從人格心理學方麵理解個體是心態史學的出發點,因此,本研究擬從個體心態史學即心理傳記學角度探究李自成失敗背後的心理原因。

在對個案進行心理傳記研究時我們采用舒爾茨(2011)的模式:“首先,應該呈現一個扣人心懸的懸念性問題,以此來引發讀者對懸疑性問題的探究。接下來回到傳主的資料中,運用資料給出合理的解釋,將傳主一生的心理﹑行為完美結合起來。最後,揭示謎底並將傳主的心理傳記故事以完美的方式組織起來。”

2 曆史謎團

縱觀李自成從起義走向成功又轉向失敗的人生曆程,起初,李自成所處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一兵一卒,但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奮戰終於率軍百萬並達到了人生的輝煌。李自成二十五歲孤身參加起義軍,先後依附於王左掛﹑張存孟﹑高迎祥,在正式自立為一軍時,屬三十六營之一,編為八隊,率馬步七百(賀國建,1993)。次年,隨高迎祥率農民軍圍攻蒲州﹑破大寧﹑壽陽﹑澤州等城,震動了全晉。1633年,紫金梁受傷身亡,其所部2萬盡歸李自成,李自成至此已擁兵約3萬,遂立為主將。此後經曆了車廂峽戰役,滎陽大會,於1635年率軍7萬,時關中地區李自成所率農民軍為最強(吳偉業,1992)。1636年7月,迎祥於周至,獻俘闕下,於是,賊黨乃推自成為闖王矣(吳偉業,1992)。但是,在1638年遭到明軍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埋伏計劃,戰鬥失利,農民軍潰散,李自成率田見秀﹑李過等十八騎衝出重圍,進入陝南山區休整並擴充兵力,以備再起入主中原(賀國建,1993)。於次年5月,張﹑羅再起的消息傳至陝南,“自成喜,出招其徒,複大業”(張廷玉,1974)。六月引兵東向,攻竹溪﹑竹山﹑入湖廣,十二月在降明問題上與羅發生分歧,乃獨率千人走巴東。1640年,李自成率部移魚腹山區,在湖廣四川等地與明作戰,力量逐步壯大。豫西的廣大青壯年農民積極投奔李自成軍,從而使其部隊迅速增至十數萬之多(李登弟,1986)。1641年,陷河南洛陽﹑圍開封,曆經項城和襄城戰役及朱仙鎮之戰後,在三圍開封時,李自成農民軍已“數倍於前,號稱百萬”(賀國建,1993)。後又有郟縣戰役與汝寧戰役,此時“自成軍一歲間,略定河南﹑南陽﹑汝寧四十餘縣,兵不留行,海內震威。自成已是易得城﹑易得餉﹑易得人的一支人民起義軍統率(賀國建,1993)。”1643年在襄陽建立了大順政權並殲滅孫傳庭,此時,大順政權所轄的地方,南跨長江,北臨黃河,東至歸德,西接潼關的廣大地區(賀國建,1993)。1644年,正式宣布大順軍的建製,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張廷玉,1974)。三月十八日攻入北京,使統治中國兩百七十六年的朱明王朝滅亡。李自成攻下北京之時,占有相當的優勢,但是自山海關戰役敗於清軍後便一路走向失敗。四月六日,李自成接到吳三桂叛變的消息,決定親征,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萬圍攻山海關,但清軍突然出現,李自成命潰敗的農民軍撤出戰鬥,於四月二十五日返回北京,三十日撤離北京,在向關中行進中繼續與吳三桂及清軍作戰。1645年2月,潼關破,自成棄西安,武昌虛無人,自成屯五十餘日,賊眾尚五十餘萬,尋為我兵所迫,部眾多降,或逃散(張廷玉,1974)。秋九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率二十騎登山觀察地形之時遭當地地主武裝偷襲,突圍時以身殉難。回首李自成十幾年如一日的戰爭生涯,懸疑隨之出現:李自成為何在最輝煌之時守不住榮耀而迅速走向失敗呢?

3 心理傳記學分析

“心理傳記學的目的是以心理學中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為武裝,直接針對某個人的細節去探索心靈,試圖理解那些最複雜的﹑最具有創造性的﹑甚至有時自相矛盾的個體生命”(舒爾茨,2011)。一般而言,心理傳記學家多采用人格理論去係統解釋個體的生命曆程,許多人格心理學家認為人格特征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傾向及生活方式甚至命運,是人生成敗的最關鍵的根源之一。因為,個體行為具有跨越情景的一致性,可以從對一個人的行為觀察中推斷出某種人格特質(貝姆﹒P﹒艾倫,2011)。因此,各種人格特質理論是心理傳記學家獨顯特色必不可少的裝備,他們經常運用其對人物進行心理傳記分析。所以,心理傳記學家依據人格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成功與輝煌或失敗與落寞都與自身的個性﹑品質相關,尤其是在達到成就與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品格強項及特征。李自成就是這一方麵最具特色的典範,李自成從孤身起義開始至率兵百萬的顛峰之時僅僅用了十四年的時間,而從擁兵百萬到慘死亂刀之下僅用了短暫的一年時間。那麼,他為何在人生的巔峰之際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使打拚十幾年的成果毀於一旦呢?我們認為,在他走向失敗的生命曆程中,是他自身主要的人格特征起了核心作用。那麼,導致李自成功敗垂成的人格特征主要有哪些呢?通過分析李自成的生命史,發現導致他從人生的巔峰急轉而下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3.1 心胸狹小且多疑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