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心理遊戲療法

谘詢與治療

作者:李莉

摘 要 人偶心理遊戲療法簡稱“人偶療法”,是一種心理輔導及心靈成長的工具,在心理谘詢、心理教育等領域正日益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在介紹人偶心理遊戲療法有關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人偶心理遊戲療法的形成過程、理論基礎、作用機製及其應用等方麵進行了係統的介紹。

關鍵詞 人偶心理遊戲療法;心理谘詢技術;心理輔導

分類號 B849

1 人偶心理遊戲療法(MPPT)的研發背景

在心理谘詢中,谘詢師與來訪者的互動常常因為潛意識龐雜的信息和語言的局限而要做大量的溝通和解釋,這對來訪者和心理谘詢師都會產生壓力。來訪者無法輕易講述心理困擾的關鍵以及個人、家庭中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不能完整描述自己內心的異常變化。同時,谘詢師缺少實用的心理輔導工具來幫助不同年齡段人士接受、理解心理輔導過程,這既是心理輔導的障礙,也是心理谘詢師麵臨的挑戰(韓旭東,孫明,2010)。

心理谘詢師一般直接通過提問與來訪者進行互動,對來訪者的心理變化進行分析與解讀,這種方式容易摻雜谘詢師的主觀判斷。同時來訪者在麵對陌生的心理谘詢師、陌生的環境時極易產生防禦心理,產生緊張、焦慮、不信任,不容易打開心扉講述個人、家庭中的隱私。即使來訪者有強烈的表達意願,但認知偏差也會導致心理谘詢師難以全麵了解來訪者的感受,容易造成心理症結判斷的偏差。鑒於上述各種因素,心理谘詢工作需要一種可以直觀地幫助來訪者和心理谘詢師共同開啟工作,輔助進行心理輔導的工具。

因此,我學習整合多種心理輔導技術,研發了一套心靈成長的輔導技術及新型心理輔導工具——人偶心理遊戲療法(Man-puppte Psychological Play Therapy,MPPT),簡稱“人偶療法”。

2 MPPT的理論基礎

人偶心理遊戲療法有效避免了語言的局限與誤差,讓個案透過人偶用“內在觀想”來呈現內心世界的困惑、痛苦或衝突的來源以及解決的方向。隻需要一個小小的場域和不同的人偶,即可充分調動人的理解與內在意象,心理輔導與療愈的效果很明顯。

在運用MPPT進行谘詢時,個案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將潛意識想法和感覺投射在人偶上,當來訪者把人偶拿在手裏直接和本體連接時,來訪者可以直接觸發大腦皮層相關的記憶,透過主動想象和創造性象征場景遊戲的運用,透過人偶生動直觀的自我覺察,追溯潛意識中過往的經曆,找尋生命中創傷的時光與事件,在有覺知的遊戲中直接與心靈對話。人偶成為了一種實用、經驗性的工具,是從潛意識到意識、從內在語言到外在表達的橋梁。將人偶擺放在桌麵上,內在的人際關係即投射在不同的人偶身上,通過人偶之間的物理空間呈現出實際人際關係的心理距離,找出深層心理的邏輯,明晰內在的糾結。仿佛遊戲一般清晰直觀,來訪者在不知不覺中層層漸進,漸漸打開深藏於內心的糾結和傷痛。來訪者常常自動引發心靈對話,在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中自然療愈。

MPPT認為心理輔導是引導來訪者“療愈過往,規劃未來,活出當下”的心靈成長過程。在此基礎上,MPPT的心理輔導技術與方案包括生命智慧模型、情緒圈技術、愛的療愈之道技術、心靈對話技術、探求原因的指南針技術、投射分析、創傷療愈完結技術等二十餘種技術,可以靈活運用在心理輔導的各個階段。

3 MPPT的作用

MPPT跟其他治療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容許來訪者創造一個對內在想法和感覺提供具體依據的世界,將無法靠認知方法了解或化解的情緒經驗賦予肉眼可見的形態進行處理。當來訪者無法靠其他治療方式化解議題,或是困惑於正在感知到的狀況或行動方式時,他們可以在被感知、被看到、被聽到和被觸摸到的人偶世界裏找到答案。個體有遊戲的需要和渴望,以便釋放創造力、內在感覺和記憶,從而將他們帶入外在現實。療愈過往就是讓內在“未成長”的部分——“內在小孩”得以長大,讓心靈的“創傷膠囊”得以療愈。而人偶恰恰呈現了這個部分,通過自我的心靈對話,完成未完成的事件或情緒表達,因此,MPPT具有深入療愈和成長的作用。

其次,當來訪者抗拒谘詢師對某些困難議題的詢問時,MPPT會比談話治療具有較少威脅性,可以使防禦軟化並減少抗拒,不靠詞語,來訪者的內心情節就會自然投射在人偶上。比如一個抗拒的青少年,當鼓勵她說出家庭問題時,她可能顯得有壓力和退縮,然而她卻可以不說話隻用人偶來呈現家庭暴力的真實故事。

MPPT運用人偶象征肢體語言,提供來訪者一個表達最內在想法和感覺的出口。此時,意向變成一種語言,視覺、觸覺的形式取代口語表達,因而也就繞過來訪者的防禦。基於此,MPPT可以應用於不同語言、文化、種族、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個體,允許潛意識說出自己的故事,同時將身體定位於“此時此刻”。

3.1 選擇人偶背後的心理意義

人偶以不同的服飾呈現每個階段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用大小色彩代表不同年齡段的人格發展階段。在家庭關係問題的輔導過程中,來訪者選擇不同的人偶代表自己和家人,這體現了個人不同的心理年齡層麵以及人格認同層麵,由此可通過人偶的選擇,來分析他潛意識層麵的人格成熟度、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