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位女性選擇了具有明顯男性特征的人偶代表自己,表明她在性別認同中更傾向於男性,她說父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因此她對自己的女性身份也不認同,並由此產生了困擾;另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選擇了一個幼年期的人偶代表自己,說明她內心有一部分未成長,這也是她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谘詢師可以據此快速進入來訪者心理困擾的核心根源,實施輔導。

3.2 人偶與婚姻情感輔導

案例:一位因婚姻關係問題來訪的女士,在呈現的家庭人偶中,看到丈夫和婆婆並排站在一起,她和兒子站在一起,他們之間相隔很遠,這呈現出了家庭關係的交往模式,媽媽和兒子更親近,進而表明了夫妻關係問題的根源。

家庭關係成員之間的位置是有一定秩序的。比如:正常的家庭秩序是父親母親站在一排,父親在右母親在左,孩子站在母親的左側,按長幼順序排列,孩子亦可站在父母的前排代表接受父母的支持,認可父母比自己大。

當孩子站在父母右側,代表他想要支持保護父母或代表他的內心有份對父母的傲慢,有時會引起父母不滿,造成與父母關係的緊張;如果孩子站在父母中間,代表父母關係是由孩子連接在一起,也可能呈現夫妻關係的分裂狀態。

3.3 人偶與父母關係輔導

案例:一位女士在選擇代表父親的人偶,最初她不願將人偶放在手裏,而是擺在桌麵訴說對父親的感受,谘詢師引導她表達內心對父親的不滿,並接受來自父親深厚的愛之後,她願意把人偶捧在手裏並為此流下感動的淚水,之後她反饋在家中與父親疏遠的關係有了很大改變,可以擁抱父親,同時,一直令她困擾不解的與上司的不良關係有了明顯緩解。

3.4 人偶與心靈成長

案例:一個高中男生呈現的人偶是和媽媽並排躺在桌上,並表示因為很累不願意站起來,分析後發現真正不願意站起來的是內心有自殺傾向的媽媽,孩子通過和媽媽一樣的身體姿態來代表要和媽媽一樣或是“媽媽我願意代替你”;當輔導員把分析結果展示給媽媽時,媽媽震驚流淚,說自己一直有想死的念頭,是為了兒子才活下來;這份覺知讓媽媽有了重新好好生活的動力,兒子也放下了潛意識中追隨媽媽而去的願望,通過人偶給母子都帶來了一份心靈成長。

4 MPPT的治療過程

4.1 設施要求

工作室的房間可以在20~30平方米左右,要求安靜、明亮、溫馨、安全;室內擺放圓桌案幾、座椅,準備好紙筆、錄音筆等;需要人偶教具套裝一套。

人偶教具中的13個人偶,分別代表了個體一生的六個階段,分別是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除嬰兒期外,每個時期均由男女一對人偶組成。

人偶以不同的服飾、色彩、大小分別呈現不同階段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以及不同年齡段的人格發展特點,體現了個體的心理年齡層麵及人格層麵。

如果來訪者用人偶代表自己不同的家庭成員,我們可以從他在桌麵擺放人偶的角度和空間位置關係來分析家庭成員間關係的親疏,以及家庭成員牽連認同的問題,這些也可能是造成心理困擾的原因。

每個人偶的胳膊和腿均使用可彎曲的材料,或坐或站或跪或躺的身體姿態,以及或開放或封閉的手臂姿態,由此呈現其心理狀態。

4.2 MPPT具體應用流程的三個步驟

4.2.1 MPPT建立谘訪關係與治療聯盟

谘詢師與來訪者建立連接,資料訪談,尋找現狀的關鍵點,分析模式,澄清與設定谘詢目標,確立問題及問題的程度,澄清與確立輔導目標,設定初步的輔導方案。

在心理輔導過程中,來訪者常常會講一個生動的故事,需要谘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厘清並還原完整真實的故事,然後再構建一個全新的故事,這樣的過程也可以幫助來訪者有效療愈自我和規劃未來。同時,每一步實施的過程都是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活出當下生命狀態的過程,這恰恰也是心理療愈成長的核心所在。

4.2.2 MPPT輔導過程:針對問題的療愈

向來訪者介紹MPPT,先讓來訪者放鬆靜心並選擇人偶。這是谘詢師和來訪者與人偶互動的過程,共同創造一個安全的、受保護的和自由的空間,並使之形成一種積極的期待。讓來訪者知道做人偶心理遊戲的方式無所謂對錯,谘詢師要處在一個令來訪者覺得舒適的位置,請來訪者在完成一個關係呈現後告知你,通常以點頭示意。

MPPT呈現來訪者內在心理:人偶可以代表自己,可以代表他人;人偶可以是一種情緒、一份困擾、一個事件、一個物品;人偶還可以是一個症狀、一種疾病、一個希望、一份資源……人偶仿佛是心靈的鏡子,透過人偶對潛意識進行投射分析,可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判斷,迅速厘清家庭成員彼此的關係。來訪者在場域中用人偶呈現一個關係場景,此時,谘詢師見證和尊重來訪者的體驗而不作幹涉或解釋,鼓勵來訪者充分地體驗MPPT場景,並鼓勵來訪者停留在被激發的情緒中(注意來訪者的言語和非言語線索,不要碰觸人偶)。谘詢師要保持沉靜和覺察,全神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