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實療法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輔導中的應用(1 / 3)

現實療法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輔導中的應用

谘詢與治療

作者:韋耀陽

摘 要 不良的人際關係往往源於人際交往中不良的行為方式,它對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有著直接的影響,現實療法正是試圖幫助來訪者改善人際關係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現實療法重視個人的潛能,通過引導大學生選擇負責任的行為糾正不良的人際交往行為方式,有效地控製自己的生活,獲得愛與歸屬的需要,從而體驗到“成功的統合感”,對於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十分有幫助。

關鍵詞 現實療法;人際交往障礙;責任感

分類號 B849

小A與小B是某美術學院大三的學生,同在一個宿舍生活。入學不久,兩個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小A活潑開朗,小B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小B逐漸覺得自己像一隻醜小鴨,而小A卻像一位美麗的公主,心裏很不是滋味。她認為小A處處都比自己強,把風頭占盡,故時常以冷眼對小A。大學三年級,小A參加了學院組織的服裝設計大賽,並獲得了一等獎,小B得知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後妒火中燒,趁小A不在宿舍之機將小A的參賽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發現後,不知道怎樣對待小B,更想不通小B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

小A與小B從形影不離到反目為仇的變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這場人際衝突的根源,關鍵是兩個字——嫉妒。人際交往以及交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不僅直接影響著青年的學習和生活,而且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因為人類的適應最主要的是人際關係的適應,人類的心理障礙主要是由人際關係失調而引發的。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得到支持與理解,給人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能促進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際關係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就會受到損害。

在實際的大學生活中,人際交往障礙成了部分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衛生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麵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目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輔導對策主要是從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麵入手,如端正人際交往態度、掌握人際交往技巧等。在大學生人際交往輔導中需要應用很多心理治療方法,現實療法正是其中一種新興的較為省時且易於操作的心理治療方法,對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有較好的作用。

1 現實療法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輔導中的適用性

現實療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格拉塞(Glasser)所創立的一種兼具人本主義取向和行為療法技術成分的心理治療方法。其基本理論是:人有愛的需要和自我價值感需要,這一需要的滿足必須從環境、從與他人的關係中獲得。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都是自己的選擇,人的行為隻有兼顧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才能現實地、有效地使自己的這一需要得到滿足,這才是負責任的行為,才能有效地控製自己的生活,從而體驗到“成功的統合感”。

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人際交往成為衡量大學生能否適應社會需要的重要標誌之一。但在實際的大學生活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受阻,人際交往障礙成了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是指在校大學生在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不適、自閉、逃避、自戀、自負,以及難以調和與他人關係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自卑與退縮、優越感的消失與自我迷失、自我孤立等(劉霞,肖瀟,2007)。對於大學生來說,適應大學的人際交往,不僅是環境的要求,也是個體逐漸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轉化的必要條件。增加人際交往意識,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消除導致交往障礙的各種因素,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走向社會的需要。因此,改善和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迫在眉睫。

不良的人際關係往往源於人在交往中不良的行為方式,它對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有著直接的影響,現實療法正是試圖幫助來訪者改善人際關係的一種短程心理治療方法(格拉塞,1998)。仔細分析引起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不難發現,這些不良行為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在於他們缺乏足夠的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能力以及自我調控的能力,而這一點從這一時期的特點來看也是容易理解的:作為大學生,他們的感情豐富、強烈但又具有不穩定性,情緒波動大、易衝動,思想行動較偏激(黃琳慶,2002),這些心理特性使得他們不太容易理性地選擇負責任的行為。現實療法的中心任務正是幫助來訪者承擔起個人的責任,積極解決現實的問題。學習責任包括學習並接受道德、規則標準、價值判斷和對行為對錯的分辨等觀念。每個人都有愛和歸屬的需要,而這一需要有很大部分是從與他人的關係中獲得。不良的人際關係使大學生的這一需要難以獲得滿足,現實療法引導個人通過負責任的行為有效地控製自己的生活,從而體驗到“成功的統合感”,獲得愛與歸屬的需要。現實療法具有理論通俗、結構性強、易於操作等特點,在美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已得到廣泛的應用(賀金波,黎少遊,2005)。因此,現實療法對於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問題極為有益。

2 現實療法的應用特點

2.1 強調責任

現實療法強調個體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擔負起責任,去尋求更為有效的應對環境的方式,以負責任的行為來滿足自我的需求。負責的行為是指一個人滿足自我心理基本需求的行為能力。這不僅指正向地麵對現實、滿足自我需求的行為,還必須不對他人造成妨礙。若自己價值感的建構造成別人的痛苦,也不過是以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來滿足自我的需求,往往無法真正滿足自我的內在需求。所以,這裏的責任對個體而言意味著對生活進行有效的控製,而那些負責任的個體是能夠學會在滿足自我需求的過程中及時作出調整的。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實際上是自身強烈自卑,不敢麵對現實,不敢麵對自己的不足,現實療法就是要幫助她學會去麵對現實,學會接納自我,不逃避,不放棄。

2.2 著重“當下”,重視潛能

與精神分析不同,現實療法對考察求助者的過去沒有興趣,它把重點放在此時此刻。現實療法在實施中也涉及求助者的過去,但這是為了尋找求助者曾有效控製和支配周圍世界的證據,用以增加求助者的信心。格拉塞認為心理分析雖然能讓當事人洞悉其潛意識中的心理困擾,卻無力於短期內改變個體的病情或現在的行為。所以,現實療法把重點放在“當下”,肯定過去所選擇的行為在當時都被認為是最好的抉擇,但已過去,無法改變,隻能從現在的層麵把握,滿足自我內在的需要。現實療法強調當事人是一個具有“廣泛潛能的人,而非隻是一位有問題的病人”(馬建青,1996),認為正是這樣,才能促成當事人成為一位負責任的人。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在分析時,谘詢師需要幫助她正確地認識自己,挖掘自身的潛能,找到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學會做到揚長避短,學會向別人學習,摒棄妒忌心理,學會合作共贏。

2.3 摒棄“心理疾病”概念

雖然格拉塞受過專業的精神醫學訓練,但他並不認同醫學模式對精神疾病的稱呼。他認為將精神出現問題的人以疾病稱呼,隻會加重其心理問題的複雜性。“病”隻不過是人不負責任地試圖控製自己周圍環境而非自己行為的表現。因此,他寧可用“負責的人”和“不負責的人”來區分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異常的人。現實治療並不十分讚成在谘詢中使用藥物與醫療方法。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著重關注行為,避免提及診斷,避免來訪者把自己看作無望的“病人”,強調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對於前文案例中的小B,在谘詢時,小B本人很有可能認為自己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在谘詢之初,谘詢師應該幫助她認識到這是人類的本能,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將她自認為的“獨特的嚴重的心理疾病”問題一般化,把嚴重心理問題轉化為一般心理問題,來訪者內心就會輕鬆很多,也敢於去麵對自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