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實療法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輔導中的應用(3 / 3)

3.5 幫助來訪者選擇、設計負責任的行為來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先設定人際交往中常常遇到的種種情境,幫助來訪者分析和確定所需的種種有益、有效的反應,此時谘詢師為來訪者提供了大量的榜樣行為供其參考,並以充分信任的態度鼓勵來訪者作出自主的選擇。來訪者作出了合宜的選擇之後,按谘詢師的要求,明確各種設定的人際交往情境下需要戒除的習慣和應選擇進行的行為。谘詢師在幫助來訪者選擇、設計負責任的行為時,應充分考慮到來訪者自身的心理特性和所處的人際環境,因材施教。

3.6 要求來訪者承諾改變不良人際交往方式的履行行為計劃

當來訪者知道自己目前的行為對自己並無幫助時,在谘詢師的引導下,他們都願意製定一個新的行動計劃。谘詢師應對計劃的內容予以適當的把握,不可標準過高和離現實太遠,計劃中所包含的行為必須明確、具體和可測量。

例如,對具有嚴重妒忌心理的小B,可以幫助她製定一個計劃。第一周,每天必須主動找自認為各方麵都比自己強的同學談話或者借東西等交流1次,然後分析這些同學的優點和缺點。第二周,每天主動找班上自己認為最優秀的同學聊天10次,全方位地了解該同學各方麵的特征。第三周,每天主動找自認為不如自己的同學談話1次,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比這些同學強。第四周,每天主動找同宿舍內自己最為妒忌的同學小A聊天10次,學會跟她交朋友,看看她有哪些地方值得學習,並且製定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去做同一件事,在做事中交流學習。

谘詢師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來訪者重新考慮現實的行為,製定一個新的行為方案。讓來訪者承諾履行行為計劃,在多數時候,谘詢者要求來訪者把承諾以書麵形式寫入行為合同。谘詢師在實施過程中隻是引導來訪者製定計劃,而大學生必須自己製定計劃。為了幫助來訪者真正有效地解決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障礙,谘詢師應該要求來訪者承諾履行製定的行為計劃,要求來訪者要在不同的情景中選擇有效的行為方式與他人進行交往,對自己的行為擔負起責任。

3.7 當來訪者未能履行計劃時,不接受任何借口和開脫

來訪者在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判並在此基礎上製訂出行動計劃以後,治療者應促使其作出一個執行該計劃的承諾。否則,再好的計劃也隻能等於零。此外,承諾也會讓個體認識到,我對自己是負責的,對谘詢師以及對那些關心我的人也是負責的。承諾是現實療法的一個關鍵技術,一個再好的計劃,如果來訪者未作出堅定的承諾,則計劃仍會失敗。谘詢師應努力使來訪者承諾完成一定行為的契約。現實療法認為,當計劃被執行而且完成後,來訪者會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從對谘詢師作出承諾轉移到對自己作出承諾。當來訪者能維持對自我的承諾時,表示來訪者已經逐漸獲得了自我價值和成熟感。

不是所有的來訪者承諾完成的行為計劃都真的能被成功地執行。當來訪者回來報告其計劃未能完成或根本未去實施時,谘詢師應該拒絕接受來訪者的任何借口,也不去探究來訪者為什麼失敗。谘詢師的任務是協助來訪者重新擬定並承諾完成一項新的行為改變計劃,這個計劃可能是將原計劃加以修改,或是一個較小且易達到的目標。

3.8 不使用懲罰手段,但要來訪者自己承擔行為後果

現實療法反對使用懲罰,認為懲罰不會使行為改變,反而會強化來訪者失敗的自我認同,使其失去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加重其問題行為。但是谘詢師應要求來訪者自己承擔不負責任的行為所導致的後果及不良的人際關係。

3.9 不輕言放棄

谘詢師對來訪者有著堅定的信念,相信來訪者有足夠的潛能可以改變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良行為方式,並及時提供相應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谘詢師和來訪者一起對治療效果作出評價,幫助來訪者認清現實,增強來訪者的責任感。在這個過程中,谘詢師必須對來訪者產生的積極改變予以肯定。同時,和來訪者一同製定一個治療效果鞏固計劃。

4 現實療法在解決人際交往障礙時的局限性

現實療法在解決人際關係問題時,不重視潛意識,不強調過去的經曆,隻重視眼前的行為,對問題行為不挖掘根源,容易使治療表麵化。現實療法提出谘詢師不應接受、不應聽取來訪者的任何借口的觀點,有其閃光之處。因為缺乏責任的人往往習慣於找借口,而借口又使他們推卸了自己的責任,因此,阻斷這一循環,促其多負責任、多作改變等,是有效的。但這也有可能損害谘詢關係,反而使來訪者產生不愉快,甚至中斷谘詢(餘祖偉,2001),從而不能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

現實療法是指導性的心理治療,是教育——負責任——認同——心理滿足——心理健康的循環層遞式程序(伍肖瑜,2006)。谘詢師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要協助來訪者做需求澄清和行為選擇,共同製定有效的行動計劃,引導來訪者做回一個負責任的人。現實療法重視個人的潛能,通過引導大學生選擇負責任的行為糾正不良的人際交往行為方式,有效地控製自己的生活,獲得愛與歸屬的需要,從而體驗到“成功的統合感”,對於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極有裨益。但是現實療法存在的局限性,又需要我們通過實證研究和科學檢驗去解決,通過不斷地完善現實療法的理論和運用體係,使其成為更好的解決人際交往障礙的輔導方式。

參考文獻

格拉塞. (1998). 選擇自由(張愉,武在平,徐海虹 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賀金波,黎少遊.(2005).一種基於改善人際關係的心理谘詢理論和方法——現實治療和選擇理論述評.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13),394-397.

黃琳慶.(2002).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及克服的對策.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19),12-14.

劉霞,肖瀟.(2007).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對策的探討.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38-40.

馬建青.(1996). 輔導人生心理谘詢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伍肖瑜.(2006). 現實療法及其與學校心理教育的分析,廣東科技,(8),130-132.

餘祖偉.(2001). 現實療法探微.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8),77.

Glasser.W.(2001). Counseling with Choice Theory:The New Reality Therapy. NY:Harper Paper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