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現實療法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輔導中的應用
格拉塞在2001年發表的《基於選擇理論的谘詢:一種新的現實治療》(Counseling with Choice Theory: The New Reality Therapy)一書中講到:現實治療是教人們如何管理他們的生活,作出有效的選擇,提高他們應對生活中壓力和問題的能力的一門谘詢和治療技術(Glasser,2001)。
3.1 發展相互卷入的谘訪關係,即真誠、友好、值得信賴,給來訪者在人際關係上的改變提供模仿和認同的榜樣
現實療法的第一步是交朋友。這意味著治療者需要與大學生建立起一種相互接納和相互支持的關係。從治療一開始,友好的關係就十分重要。格拉塞說,假如這種關係未能牢固地締結起來,幫助的過程就很難有什麼效果。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他們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重視,因此,認真傾聽大學生的談話通常是發展良好關係的好辦法。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在谘詢之初,谘詢師要做的事情就是耐心認真地聽她訴說內心的苦悶,同時谘詢師必須要善於把對來訪者信任、關懷和理解的態度以恰當的方式傳遞給他們。在剛開始建立谘詢關係的時候,谘詢師可以從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
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辨別能力。谘詢師在初次見麵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專業將有利於在大學生心中留下一種專家的形象。這樣,來訪者會對谘詢師產生一種信賴。在以後的谘詢過程中,谘詢師對來訪者的真誠關心會在來訪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信任,這種信任對推動來訪者產生積極的變化是必須的。現實治療非常重視谘詢者和來訪者之間的關係,主張谘詢者要“卷入”(involvement)關係,力爭創造一種親密和諧、相互信任的關係氣氛。為了維持這種相互信任的關係,谘詢師必須與來訪者約定定期的谘詢時間,谘詢師定期關注來訪者的改變情況,並對來訪者積極的改變予以鼓勵。
對於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人的友好行為表現退縮或抗拒,因此在谘詢的開始階段,迅速而有效地與來訪者建立良好、信任的谘訪關係是非常關鍵的,可以給來訪者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提供模仿和認同的榜樣。在谘詢的第一步,谘詢者必須創設一種令人感到安全自由、充滿積極支持的環境,讓來訪者看到治療者是有能力的,是願意幫助他們作出更好的行為選擇的,是可以解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所麵臨的問題的。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谘詢師在傾聽了她的敘述之後,可以做以下的回應:“你內心很痛苦,說明你希望自己做出改變,但是你很迷惑,你不知道自己從何處改變,應該怎樣做,不知道我這樣理解對不對?”“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做你的忠實聽眾,傾聽你內心的煩惱,並且幫助你分析導致目前問題的原因,然後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3.2 關注來訪者當前的人際關係問題,不追究形成此種方式的原因,對情感、態度、過去,不涉入太多太深
現實療法不主動去探討來訪者的過去。過去已是確定和不可改變的了,人們能夠做的是改變現在和將來,若治療者偶爾問到來訪者的過去,那也隻是因為它與現在的問題有關,且涉及到的大都是來訪者成功的事例。比如,針對小B,谘詢師可以詢問:“過去你遇到過現在這種狀況嗎?”“當時你是怎麼處理的?”“針對目前的人際關係,你做過哪些努力去改變,這些努力有效嗎?”谘詢師在谘詢過程中必須重點關注大學生的當前行為。例如,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問題時,谘詢師必須了解大學生是師生交往問題還是與同學交往問題,是與異性交往有問題還是與所有的人交往都有問題;同時,谘詢師還要考察人際交往問題的嚴重程度,是一般的問題,還是已經嚴重到了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程度。在這個過程中,谘詢師必須認真考察大學生現在具有的問題,而不要追究是什麼導致了當前的行為。針對來訪者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就事論事,不過問和追究過去不良人際關係的原因,而是專注於探討其目前采取的人際交往方式和行為。現實療法的特點之一就是強調現在而不注重過去,因為過去已經發生,人們無法改變,隻有現在和未來方能把握。在輔導過程中,應該向來訪者說明他過去所選擇的人際交往方式在當時就是最好的抉擇,但現在應該把自己的行為改變放在當下,隻有把握好現在,才能解決問題,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3.3 讓來訪者意識到自己采取的人際交往方式是否可以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否是負責任的行為
在與對方建立起良好關係的基礎上,接下來治療者就需要了解對方在人際交往中的所有行為,並使其不良行為作出改變。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良的人際關係往往源於人在交往中不良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往往導致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受挫,不能滿足自己愛和歸屬的需要。谘詢師首先要弄清楚對方的需要是什麼,接下來引導對方關注自己現在的行為,通過引導來訪者分析自己的人際交往行為,幫助來訪者關注自己當前的行為方式,思考自己是否通過負責任的行為滿足了自我的需求。對於前文案例中的小B,谘詢師需要引導她認識自己的哪些行為是理性的,小A是否真的像她想象的那樣令人討厭,當前的行為中,哪些可以立馬作出改變,哪些不能,自己需要與小A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這些都需要引導小B去思考,讓小B學會對自我負責。
3.4 幫助來訪者評價自己的行為是否是負責任的,是否可以滿足良好人際交往的需要的;評價是建立在真誠關懷的前提下,不借以質辯的形式說服來訪者
治療者鼓勵來訪者評價自己的行為,隻有當來訪者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能幫助他達到所設定的目標時,才有可能出現積極的變化。谘詢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起鼓勵引導的作用。谘詢師不能幫助來訪者作出評價,而是鼓勵來訪者自己作出評價。激勵來訪者評價他們自己的行為探討的焦點集中在當前的行為上,評價行為的標準是看行為是否有助於滿足他們的需要。谘詢者往往以質辯的形式設法迫使來訪者作出客觀的評價。比如,谘詢師可以引導小B對自己目前的人際關係表現給予評分,按照1~10分,1分為最不滿意,10分為最為滿意,對現狀給予評價,將非理性的觀念逐漸合理化;谘詢師可以進一步提出“通過逐步的心理谘詢,你希望自己的人際關狀態達到幾分”。如果來訪者提出,我希望通過一次谘詢就能夠讓我目前的狀態達到10分,這時候谘詢師要首先降低來訪者的谘詢動機,降低他的期望值,讓他學會合理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評價的標準是看行為是否有助於滿足來訪者自己的需要,讓來訪者真切地感受到治療師是站在他的立場上,替他考慮行為的利與弊,而不是以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去衡量行為的對與錯。人際交往的目的是為了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帶來愉快的滿足和感受,實現成功的統合感。在良好的谘詢關係建立的基礎上,來訪者開始關注自己人際交往行為,與此同時,谘詢師引導來訪者自己評價自身行為是否能夠滿足需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通過評價,使來訪者發自內心地產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擔負起責任、尋求有效的應對環境的方式、要以負責任的行為來滿足自我的需求的欲望,而不是通過說服或質辯等方式強迫來訪者改變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