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道工序為最複雜最精細的“精製”工序。這一工序要求精工細作,做到四周厚薄勻稱,劃線準確,碗底平穩。達嘎以前用的是腳踏的飛輪製造木碗,耗費力氣而且效率低;這幾年使用電力發動機帶動的轉輪,木碗加工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主要的工具是長條形的刻刀。刻刀為木製長把,下端是鐵製“U”形刻片,不同形製,厚薄,寬窄的刻片有著不同的用途。用加熱的木膠將木碗粗胚固定在轉盤上,用不同的刻刀向內鏤刻,在外削刮,不一會兒木碗就成形了。這過程中,隨著鐵製刻刀在加工粗胚時發出的“絲絲”聲,漂亮的木花卷起,木星四濺,粉末塵揚,令人賞心悅目。

第五道工序為上色。門巴木碗以橘紅色為主調,既明亮,又華麗大方。達嘎介紹說,木碗的色彩是門巴木碗與其它地區木碗的最大區別之一。上色所用的油可不是現在大工業所生產對人體有害、有異味的各種油漆。它源自於錯那縣曲卓木鄉一種叫“孜植”植物的果實。這果實大小如小青稞,把它打碎壓榨,得到紅色的油品。用這油塗抹碗壁內外,既起到保護作用,又能對木碗上色。每一次塗抹之後,都要在陽光下晾幹,反複多次,就會形成漂亮明麗的橘紅色,讓木碗與眾不同。第六道工序是裝飾。對於“卿本佳人”式的新娘來說,要不要給她多做一分嫁衣,是一個仁者見仁之事,所以對於最好的“咋不呀”木碗或其他木碗,要不要給它外麵加圈銀製的碗飾,在碗底加一塊金子呢?也是個仁者見仁之事。達嘎有一個標價16000元的“咋不呀”木碗,此木碗製成後,送到拉薩請銀匠在碗底套上銀質的碗飾,在碗內底部裝飾了一塊純金製的“花朵”。達嘎介紹說,若倒上飲品時,金子的顏色變黑時,這飲品為有毒之物,萬萬不可食用。

無論有沒有花哨的裝飾,挑選上佳的門巴木碗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木碗是否完整,沒有開裂,沒有補的縫隙;二是是否采用“孜植”來上色;三是碗壁薄而結實,質地均勻;這些都是標準。 當然最重要的是材質。製作木碗原料越來越少,而能符合門巴人的審美觀的“咋不呀”木碗少之又少。達嘎說,“咋不呀”木碗的紋路如光芒的紋路,向四周輝射,形成美妙的圖案,象征門巴族追尋幸福陽光的努力。這正是門巴木碗最吸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