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木碗

雪域探秘

作者:範久輝

勒布溝泛指錯那縣勒布辦事處瑪麻鄉、勒鄉之間數十公裏的山溝,它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屬於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區,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與眾不同的自然生態,雪峰、草甸、灌木、喬木、竹林、茶園、原始森林彙集在兩岸陡峭的山峰之中,溪流潺潺、飛瀑直下,就如它的藏語意譯一樣——美麗的山溝。

生存於此的少數民族----門巴族,在千百年的長期生活實踐中,利用勒布溝十分豐富的竹木資源,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手工藝:竹蔑藤條的編織工藝與木碗加工工藝。尤其是門巴族製作的木碗,別具一格,奪目生輝,不僅深受門巴族喜愛,也是藏族人青睞之物;它不僅是日常生活器皿,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甚至還形成有關木碗的禮儀禁忌。

勒布溝門巴族的傳說中,門巴木碗的產生十分偶然。很早以前,藏區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門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將泥碗砸碎了。聰明的木匠臨時加工了一隻大木勺用來吃喝。後來,人們覺得這木勺輕便,耐用,逐漸也就產生了木碗並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到現今,木碗早已脫離原始“木勺”的簡易,製作合格的木碗不是簡單的事,且工藝複雜,一般要經過選料、采伐、水煮、陰幹、製作、打磨、上漆、烤曬、再上漆、再烤曬等多道工序。製作木碗工藝,已經是錯那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其傳承人----勒布溝麻瑪鄉木碗加工廠的達嘎廠長是門巴木碗工藝的老藝人、老工匠,承載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傳承,對門巴木碗工藝也再了解不過了。

今年54歲的達嘎廠長一不是門巴族,而是藏族;二不是勒布溝的人,他的故鄉在錯那縣城邊上的亞瑪隆村,六世達喇喇嘛倉央加措曾在那裏留下足跡,達嘎能成為門巴木碗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完全是一個偶然的原因。

上個世紀的70年代,錯那縣政府為了發揚勒布溝的竹木資源優勢,在麻瑪鄉成立了竹器合作社,編織各種竹器用品及製作各種木碗。1983年,年輕的達嘎機緣巧合,成為了竹編社的員工。由於古時匠人的地位低,達嘎的門巴族祖師嘎貝,在其最窮困潦倒之時,以討飯為生。到了達嘎的老師格桑旺堆的時候,條件開始改善。現在的達嘎一家已定居在麻瑪鄉,與孫子一起,飴養天倫了。

與達嘎一起進竹器合作社的九個學徒中,如今大多還在製作木碗,他們從不吝嗇向其它人傳授工藝,其中以身為木碗加工廠廠長的達嘎門下學徒最多。隆子縣的紮日地方有11人,鬥玉鄉有7人,加玉鄉1人,錯那縣的貢日村14人,基巴鄉12人,勒鄉2人,這些數據達嘎如數家珍的隨口道出。其中最讓人驚奇的是,達嘎還去過定結縣的陳墉鎮向夏爾巴人傳授手藝。夏爾巴人用來吸“曼加”雞爪穀酒的“巴朗”酒桶就擺在達嘎家櫃子內,它是達嘎對夏爾巴人的印象之一。

教會了這麼多徒弟,而且錯那縣的曲卓木鄉還有價格相對低廉的“不丹”木碗進口,會對達嘎的門巴木碗產生影響?達嘎完全沒有這種悲觀的想法。取料精,做工細,上色好,用工足,這似乎是達嘎製作的木碗供不應求的秘訣吧。

對於門巴木碗的製作工藝,達嘎絲毫不敢馬虎,講起來頭頭是道:第一道工序自然是上山采料。雖然勒布溝林木蔥鬱,但合適製作木碗的原料並不多,杜鵑、青岡、柏樹等硬木的樹根及樹瘤就是製作木碗的上佳原材料。用這些樹根及樹瘤製作出來的木碗,木質細密堅硬,花紋別致美觀,用它飲酥油茶和盛酒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挑選原料是類似玉石的“采玉”工作,全憑經驗與眼力。若能采到門巴語叫“嘎爾薪”的樹瘤,而且製作出來的木碗的紋路呈現婦女梳好直發的根根青絲,又如光芒四射的紋路;那說明采到寶了,這木碗就是門巴木碗中等級最高的“咋不呀”木碗,其最突出的功能就是防毒。第二道工序為製胚。門巴木碗可分為大碗、小碗、蓋碗、套碗、糌粑盒等多種,按原料的大小,形狀及需要加工的形製,裁成木料坯子,雕刻成基本的形狀粗胚,然後充分晾幹。第三道工序為煮曬。晾幹的粗胚在水中煮一個多小時後,烤幹;然後再煮,再烤幹,這個過程至少要經過二次後才能開始進入下道細磨的工序。有些地方的木碗使用不久後會開裂,除了保養的問題外,煮曬時的偷工減時也是大因素,達嘎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