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9章 不要因小失大(1 / 1)

世界上,許多人因為貪圖近利,因小失大;有的人則是隻顧眼前,思慮不到未來,也會因小失大!

涓涓細流,不將之堵塞,就會成為潰堤的漏洞,後果不堪設想;星星之火,不把它撲滅,就會成為燎原的大火,結果可想而知。小時候,生活上的一些小缺點,如果不給予矯正,長大成人以後,也可能成為人格上的大瑕疵。所以說“莫因善小而不為”,積小善才能成為大善;“莫因惡小而為之”,小惡多了,則成為大惡。

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病了,怕看醫生,花錢買成藥來吃,結果延誤病情,送了生命。得罪人的時候,怕說一句抱歉的話,結果成為深仇大恨。為了貪圖一點小便宜,結果上了大當,像被金光黨所騙,就是貪圖小利;放高利貸,貪圖利息,當然會被倒債。為了省錢,買二手車來開,結果狀況百出,頻頻送修;貪圖百貨公司的折扣減價,買了一堆用不著的便宜貨,看似撿了便宜,實際上是上當花了冤枉錢。

而在為人處事上,因小失大對我們的傷害才是最重的,因此,我們說,人們對待事情的方法和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遇到事情時積極麵對現實,盡力克服困難,對於超出自身能力的事能客觀對待,不求超出現實的結局,即使麵對麻煩,也能平和處之。反之,如果該努力的卻退縮,該回避的卻硬頂,會使問題越積越多,小事情也會變成大事情,那時就不好處理了。

我們要學會合理評估日常生活中的麻煩事,不要一遇到小事就急躁、抓狂。首先應該想一想發生的事情是好的、不相幹的還是會產生壓力的。然後,考慮用什麼辦法來對付,並用想好的方法去應對。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對所用的方法可做適當調整。通過對問題進行合理評估,當事人可獲得良好的情緒及平衡的心態。

另外,學會調整想法很重要。有的人講究完美主義,凡事求全責備,以為大難當頭,不可收拾,實際上是誇大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理智地思考一下,改變角度去看問題,則發現大事能化小,小事能化了,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如果是生活中的一些非原則性的小事,就不必去認真計較了,可以對之視而不見,糊塗處之。從心理學角度看,對非原則性的不中聽的話或看不慣的事,裝作沒聽見、沒看見或隨聽、隨看、隨忘,這種“小事糊塗”的做法,既可使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活潑,豈非養生的妙法?

人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糾紛常常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聰明的人在處理這類糾紛時常常用“不置可否”、“順其自然”的方法,因而矛盾常於無形之中隨之化解。倘若過分熱衷於搞清誰是誰非,一味地斤斤計較,或隻顧發泄心中的怨恨,結果反而會激化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由此可見,人們在處理某些感情衝突時,在適當的情況下,“糊塗”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當你處於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時,“糊塗”更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它會幫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憊,甚至逾越難以想像的鴻溝。這是因為,“糊塗”也是樂觀主義精神的一種體現。

當然,“小事糊塗”絕非事事糊塗,處處糊塗。若在大是大非麵前不分青紅皂白,不講原則性,那就成了糊塗蟲了。總之在生活中,大事明白,小事糊塗,能使你經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減少對“大腦保衛係統”的不必要刺激,故鄭板橋的一句名言“難得糊塗”堪稱養心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