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心理是一種較頑固且易對自身造成危害(如直接導致犯罪甚至坐牢)的異常心理,因此,必須予以警惕。貪婪並非遺傳所致,它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人生觀而出現的一種不正常的行為表現。
貪婪心理與健康的生活質量是不相符合的,許多人正是因為貪婪而走上了追悔莫及的道路。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它的表現主要有:不擇手段的財欲;難以滿足的貪欲;難以填補的權力欲;欺世盜名的名欲;膽大包天的色欲。
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最容易造成貪婪的心理。一個極度自私的人會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而且永遠不會滿足,得隴望蜀,在金錢、名譽和權力上永遠不會停止攫取的腳步。
攀比心理最要不得,它能使清心寡欲之人變得自私和貪婪。當他們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比自己條件差得遠的人都過得比自己好,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就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害怕暴露而受到懲罰。如果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種條件刺激,會不斷強化貪婪心理。
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損失。
矯正貪婪心理也不妨采用如下方法:
(1)格言自警法。可抄錄古今名人諷喻貪婪行為的名言警句,掛於床前案頭,每日朗誦用於自警,比如陳毅元帥的《感事抒懷七古·手莫伸》。
(2)采用二十問法。這也是一種自我反思法,方法就是在紙上連續二十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二十秒,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然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做較深層次的分析,分析清楚後,下定決心: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貪婪惡習。
(3)認知法。即做到知足常樂,保持心理平衡,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不要對生活的期望過高。如能“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做到“常樂”了。隻有這樣才能在思想上克製貪婪念頭,在行為上走清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