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酸性體質,要盡量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實在想吃時可以把它們和堿性食物一起搭配,比如燉肉時放些海帶,燒牛肉時加些蘿卜等等。海帶可以說是堿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帶能很好地糾正酸性體質。所以平時感到勞累、疲乏、渾身酸痛的時候,不妨吃些海帶。
另外一點比較重要,那就是以運動出汗來調節體內酸堿平衡。一個人要排除體內的廢物,途徑有三種:大便、小便、出汗。汗是人的尿稀釋了10倍,汗裏麵98%都是水,餘下的2%中有尿素、乳酸、鹽分等。出汗會加速血液循環,能排出人體內的許多垃圾,如乳酸、尿酸、廢物以及毒素等,起到調節人體內酸堿平衡的作用。所以說,控製酸性體質的關鍵之一是出汗。而且以“動汗(運動出汗)”為貴,很多喜愛長跑的人,大都膚色亮澤、彈性非常好。
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死海,告訴我們自然界一個特定的現象。死海低於地中海海麵392米,長年有約旦河等河流流入。因為死海的水沒有排出,大量的水隻有靠當地非常高的溫度蒸發掉。而蒸發掉的隻是水,水裏的物質卻留下來。流入死海的每一滴水都帶一點點鹽分,就這樣經過百年、千年、萬年之後,其鹽分的積累達到23%~25%,成為“死海”。所以,“死海”的水中沒有任何生命,周邊寸草不生。
死海這個大自然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若長年不出汗,相當於生命中“死海現象”。所以,為了健康,為了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一定要多做運動多出汗。
5 皮膚變鬆了,頭發變黃了
忙碌的現代生活,常常讓我們身心疲憊,無意間照照鏡子,發現裏麵的自己,皮膚變鬆了,頭發變黃了……
我們知道,皮膚的作用是保護機體免受外界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損害和侵入,參與機體代謝過程。它不隻是保護人體健康,抵禦外界有害物質對人體的侵襲等,還有一大功能是幫助排出人體內的廢物及毒素。所以,皮膚有人體“第二個腎”之稱。
一個人的健康狀態能在皮膚上反映出來。甲狀腺功能低下,會引起皮膚變幹、變粗。肝、腎、肺部的疾病,慢性貧血,內分泌功能障礙,過度的疲勞,失眠,性生活沒有節製都可以引起皮膚的早衰。
現在很多人,特別是愛美的女性,都很注重對皮膚、頭發的保養,但大多數人都把護膚、護發的方法集中在美容產品及特殊的護理方法上。
其實,皮膚及發質健康,還與運動與否,飲食、生活方式好與壞,健康狀況有關。其中,運動不足會導致體質酸化。酸性體質者常會出現肌膚微循環不暢,導致缺水、粗糙、敏感等問題,皮膚抵抗力低下,容易產生過多的自由基,使肌膚衰老速度較快。
鍛煉身體是保養肌膚的最好方法。運動會使皮膚的血管充分開放,汗腺擴張,汗毛孔充分打開,皮膚下淋巴活躍,這一套功能在運動的誘導下一起工作,可以說是做一個有效的“皮膚體操”:
運動的時候會使血液循環加速,這樣就可以增加皮膚血液的微循環。血液循環加速可以增加皮膚養分的交換,使皮膚更有營養、更有彈性、更紅潤。
運動時體內通過皮膚的毛囊排除大量的汗水,同時體內又補充大量的水,這樣不但可以真正地深層清理毛囊,還可以增加皮膚細胞內的水分交換,使皮膚更光滑和清潔。你可能會體驗到,有時候臉部皮膚會有粗糙的感覺,但一次有氧訓練結束,皮膚就會變得非常光滑。這是因為,水分的交換可幫助體內有效地排除毒素,這就是一個排毒養顏的過程。
運動對於毛發的好處也是一樣的,表皮微循環增加了對毛囊營養物質的提供,使頭發變得更光亮。
運動可以瘦身,使全身的皮膚收緊。
運動又可以提高性生活的質量,性生活質量也是皮膚好壞的關鍵。性生活不好,會使皮膚粗糙幹燥,中醫說的“陰陽不調”就是如此。
運動不僅可以達到美容的效果,還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和性格。如今,越來越多的都市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而運動是擺脫亞健康的不二法門。
6 亞健康前來報到
你是否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無緣無故地頭痛,兩眼發黑,四肢無力,失眠,心緒不寧,心慌意亂,甚至視力模糊、呼吸困難,自我感覺不佳,工作能力下降。但當你去看醫生時,卻檢查不出任何疾患。醫生把人體這種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征或“第三狀態”。
前蘇聯醫學家弗達維托夫斯基這樣解釋“亞健康”:人的機體有一定範圍的適應能力,當機體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時,時而趨向健康,時而趨向疾病,卻沒有明顯屬性。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雖然可以和常人一樣工作、學習和生活,但其思維和精力卻遠遠落後於常人。
亞健康狀態在心理上的具體表現是:精神不振、情緒低沉、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易受驚嚇等;在生理上則表現為疲勞,乏力,活動時氣短、出汗,腰酸腿疼等。
亞健康沒有器官上的問題,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除了疲勞和不適,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發脾氣等應激狀態下,很容易出現猝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過勞死”。
在城市中,有些人崇尚夜生活,喜歡晚上工作、學習和娛樂,總是熬到很晚才休息,尤其是被稱為“網蟲”的族群,總是通宵達旦地流連於因特網。早上則昏昏欲睡,賴床不起,往往因為起床太遲,顧不上吃早點就去上班。午餐多以快餐盒飯湊合了事。到晚上,則疲於應付各種飯局,難免過量吸煙、飲酒甚至暴飲暴食。其結果是饑一頓飽一頓,飲食極不合理,導致機體能量過多攝入或營養缺乏。同時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大、人際關係的複雜、環境汙染的加重,人的心境也逐漸惡化,導致情緒不佳,機體各係統功能失調。
“亞健康狀態”正是上述這些不良生活方式長期作用的結果。
在“亞健康”的形成原因當中,首推運動缺乏。在被問及的亞健康人群中,有近80%的人不愛運動,或者不經常進行運動,有的隻是每周或每月才運動一次,部分人有近10年沒有參加過一次體育運動。而那些經常(每3天至少運動一次)的人群中,幾乎沒有一個人平時會感覺身體不適,身體方麵的活力也明顯優於運動缺乏者。
“生命在於運動”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它不僅道出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同時也為人們指明了預防疾病、消除疲勞、獲取健康長壽的重要途徑。
醫學專家們認為,對“亞健康”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措施在於調整。
首先,是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飲食多樣化,合理攝取維生素,特別是做到三餐定時、定量、保質。
其次,改善不良的作息方式,保證生物鍾正常運行和充足的睡眠及休息,不吸煙、少飲酒,用樂觀超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來對待人生的不如意,保持心境的開朗和心理的健康。
第三,合理運動。體育運動是改善亞健康的有效途徑之一,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機能水平,也能消除不良心境、緩解心理壓力。
堅持有氧健身運動才能百煉成金
1 你真的理解有氧運動嗎?
近幾年,“有氧”這個新鮮詞隨著傳媒的介紹已經步入尋常百姓的生活。盡管有關有氧運動的說法受到廣泛推介,但大多數人還是沒有理解到底什麼叫有氧運動,為什麼要進行有氧運動?
在攀登千佛山的人群中,有一對古稀伉儷拄著棍子、背著氧氣袋吸著氧氣爬山。人們問他們為啥要這樣,他們說“這叫‘有氧運動’啊!”
雖然,這隻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從中看出,絕大部分人並不理解有氧運動的涵義。那究竟什麼是有氧運動呢?“有氧運動”這個詞是由美國有氧健身專家庫帕博士首創的。它的健身功效,自創立之日起即被健身愛好者們接受,風靡一時,至今不衰。
有氧運動的全名是“有氧代謝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有氧運動是通過連續不斷反複多次的活動,在一定時間內,按一定訓練強度,完成一定的活動要求,使心率逐步提高到規定的最高心率範圍內。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運動所需的能量主要通過氧化體內的脂肪或糖等物質來提供;
全身大多數的肌肉群(2/3)都參與運動;
運動強度在低中等之間,持續時間為15~40分鍾或更長,每周堅持3到5次。
由於具有強度低、不間斷、有節奏、持續時間長,而且方便易行的特點,有氧運動是容易堅持的運動。這種鍛煉能充分分解體內的糖分,還可消耗體內脂肪,防止動脈硬化,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長期堅持有氧運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抗衰老,增強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
常見的有氧運動項目有:步行、慢跑、滑冰、遊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健身舞、做韻律操等等。
經常地進行有氧健身可以使身體利用氧氣的能力增強。身體健康狀況越好,有氧運動的能力也就越高,你運動的時間也就更長,強度更大。換句話說,就是常進行有氧健身的人,心髒更健康,身心素質也更好。
有氧運動有益健康,但如果方法錯誤就容易出現相反的效果。在進行有氧運動時應該注意以下情況:
有心髒病、高血壓病史等不適合慢跑的病人,要經過醫生的檢查,控製病情後,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開始有氧運動。
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情況,慢慢加大運動量。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要讓身體有一個重新適應、恢複的階段。
不要忽視準備活動。在每次運動前要做好準備運動,避免肌肉、關節受傷。
鍛煉不要過勞。運動量過大就會造成過度疲勞,此時就應作調整、休息。不然,過度疲勞就會適得其反,加重身體的負擔。
運動要有強度。即運動時的心髒每分鍾搏動要達到一定的次數。
要持之以恒。運動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即每次運動必須達到一定的時間。
2 有氧運動不能離開好的飲食習慣
人在體育鍛煉後,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其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被大量分解,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刺激人體的組織器官,使人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
而此時若單純食用富含酸性物質的肉、蛋、魚等,會使體液更加酸性化,不利於疲勞的解除。而食用蔬菜、甘薯、蘋果之類的水果,由於它們的堿性作用,可以消除體內過剩的酸,降低尿的酸度,增加尿酸的溶解度,可減少酸在膀胱中形成結石的可能。
所以,進行有氧運動不能離開好的飲食習慣。
專家指出:在運動前、中、後,進食合理的飲食能夠令運動的效果事半功倍。在你開始運動之前,是否注意到運動的飲食調理呢?下麵關於運動飲食的提示或許能夠給您一些幫助。
吃好運動早餐
很多人都有晨練的習慣,而很大一部分晨練者都是空腹或剛進食完就開始運動的,這兩種做法對人體健康都非常不利。專家建議在運動之前最好食用少量食物,但至少要在開始運動之前半小時食用,這樣不但可以避免因為體力活動而導致的消化功能紊亂,同時還可以增強運動效果。早餐一定要避免食用難以消化的食物,比如多汁的菜、油炸食品等,最好食用奶製品、穀類、水果、飲料,切記要少量。
運動中要合理補充水
肌肉運動會導致身體大量流汗,因此及時補充水分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人每天需要喝1.5升水,而運動時就必須依照運動量的大小給身體“補水”。“不渴不喝”的做法不可取,人感覺口渴時肌體已經處於輕度脫水狀態。當汗液的水分丟失達體重的2%~3%時,運動能力就會下降。出汗造成的血容量減低會使心髒負擔過重,因而應該每15~20分鍾,補充120~240毫升水。要注意的是,果汁、茶、碳酸類飲料和白水並不適合在運動時喝,應該選擇運動飲料及時補充能量和出汗所流失的電解質、維生素和水。
同時,在這裏也要提醒大家,遊泳時,即使身體浸泡在水中,仍會損失一定量的水分,所以在遊泳的時候也需要補充一定量的水分。
運動後科學飲食
運動後的進食要科學地搭配,以滿足人體各方麵的需求,這樣才能夠令身體的支出與攝入達到平衡,從而達到運動的真正目的。在運動結束後要馬上補充含碳的汽水、果汁或蔬菜汁、牛奶(依照運動時間長短適量補充)。
另外,平時的食譜一定要搭配均衡,生的蔬菜、水果、麵包、奶製品、含澱粉的食物(米飯、土豆),要保證每天至少一餐中有肉或魚。一定要注意,不能單以高營養的食物為主,水果和蔬菜是每天都不可缺少的。
3 不要掉入有氧運動的誤區
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加強,有氧運動在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健身人數也在逐年增加。然而,還是會有不少人對有氧運動的理解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早晨是有氧運動的最佳時間
很多健身者都熱衷於晨練。但是,很多教練表示,傍晚時分的鍛煉最有益。因為人的各種活動都受生物鍾的影響,無論是身體的適應能力,還是體力的發揮,均以下午和接近傍晚時分最佳。而且在早上,運動時的血壓與心率都較傍晚時明顯升高,對人體健康會構成威脅。
誤區二:有氧運動越多越好
一件好事做過了度可能會變成壞事,導致相反的結果。有氧運動也是如此。適當的運動和健身訓練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但運動過量就會適得其反。運動過量隻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比如肌肉痙攣、僵硬、勞損,嚴重的還可造成骨折、運動性貧血,甚至猝死。
誤區三:周末集中做運動
正如人們吃飯不能飽一頓餓一頓一樣,運動也是如此。比如有人喜歡利用雙休日集中健身以彌補平常鍛煉的不足。健身專家指出,懶得運動會傷害身體,而集中運動也會傷害身體,無異於暴飲暴食。
誤區四:多做20分鍾的有氧練習,把多吃的甜食或其他美味消耗掉
當機體不能適應訓練時,要達到增肌及減脂的目的是很困難的。因為過量訓練可導致分解代謝激素的過多分泌,這種激素附著在肌肉上,使肌肉不能合成。所以,經常在一餐中過量飲食的人,應在下一次有氧訓練中稍稍增加點強度,或者減少下一餐的熱量攝入。
誤區五:去健身房進行有氧鍛煉前,吃一頓健康餐,增加點能量
鍛煉前的進餐內容要看你飯後多長時間去鍛煉。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脂,最好在鍛煉前3小時攝入營養均衡的一餐;如果你想在有氧鍛煉前1.5~2小時進餐,應減少進餐量,如果你在1小時之內就要進行有氧鍛煉,那麼,不要攝入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