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你的救命專家
疾病多數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方式造成的。世界衛生組織1992年宣布: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15%取決於父母遺傳因素,7%取決於氣候環境的影響,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現代醫療,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心理狀態等因素。因此說,健康長壽主要取決於自己,通向健康的金鑰匙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如何才能把握好這60%,提高生命的質量呢?醫學專家們認為,真正的健康來自“營養—工作—休息—運動”的協調平衡。醫學專家們還進一步指出,不要過量地攝取營養,不要無限地追求安逸,要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工作和休息,並適當地進行體育活動,這樣才能獲得健康的身體。
在這裏,我們重點強調運動對改善我們體質的益處。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談養生之道時主張,多運動、多鍛煉。他認為“善養生者使之能逸能勞。使其四肢適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蘇東坡喜歡騎馬、狩獵、野遊、習武等戶外活動,祖國的許多名山大川都留下他遊覽的足跡。他在晚年盡管年歲已高,仍時常參加田間勞動,並與當地許多老農成好朋友。
成龍是大家熟知的演藝明星。他從8歲開始就進入香港電影圈,經過40多年的打拚,如今在好萊塢又搏出一片天空,成為揚名國際的巨星。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成龍,身高1.73米,體重63公斤,如今仍舊保持著非常健碩的身材和颯爽的身姿。有媒體問其健康秘訣,他這樣說:“堅持運動,每日出汗是保持健康活力的原則。”也許有人會這樣說:“像他那般玩命地拍戲,哪會有空長肉?”其實,成龍健身的訣竅,隻是在人們不留意間就完成了。
自2000年以來,成龍每天早晨都會穿上塑膠運動衣,頸部、手腕和腳踝都用橡皮筋紮緊,和助手們一起在居住處或下榻處周圍跑步達半小時以上(如果環境太擠,則駕車至較遠的山下或海邊進行)。跑完後全身汗水都聚在衣服的橡皮筋口,大概有1升左右。每次跑步大量出汗後,一定喝1升左右的果汁加1升純水,果汁以橙汁為主,有時則喝蘋果木瓜混合汁,之後再進行半小時至45分鍾的拳腳功夫練習。
成龍這樣說:“一個人認真工作就會忘記其他的生活煩惱,就會心境開朗,就會飲食消化正常,因為拍動作電影是我的所長,也是我的生命至愛,所以我每日堅持運動,其實也是為了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基本上每天都有足夠甚至更多的運動量,但在無片可拍的空閑期以及電影的後期製作期,則‘坐’著工作比較多,這時一定堅持每天運動,不可偷懶。”
成龍覺得運動生活當中無處不在,譬如每天的爬樓梯鍛煉,隻要有樓梯可上,成龍絕不圖輕鬆乘電梯;就連看電視時,也不用遙控器,經常從沙發裏起身去更換頻道,猶如做了無數次仰臥起坐,也“順便”練棒了他的腹肌。
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每天走走路、跑跑步、打打拳、爬爬山、遊遊泳、玩玩球就叫“鍛煉”了。其實不然,這些運動固然對促進身體健康起到很好的健身作用,但從增強“體質”及解決健康中的各種問題的角度來說是不夠的。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爬山,很多人在爬山中高血壓病好了,嚴重的腿部疾患好了,但有的人卻倒在爬山的路上。北京著名運動醫學研究所每年要接待數千例由於爬山造成的腿部受傷患者。大家都在“鍛煉”,有些人鍛煉後收效很大,而有些人不但無效,反而帶來傷病。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每一個人必須尋求到適合自己“當前”的鍛煉方法。這就是現在人們最缺少的單獨為自己做的健身“設計”。“身體好”的人和“身體不好”的人都必須認真地設計自己的健身過程,你最應該考慮的是什麼樣的運動鍛煉適合自己,特別要找到適合自己健康需求的個性化的“健身設計”。這些我們在後麵章節中有具體的介紹。
缺乏運動讓你打破健康底線
1 越休息越累
“累”是時下很多人嘴邊掛得最多的一個字,累得不想說話,累得不想吃飯,累得見事就煩,累得就想睡覺……越來越多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夜醒來疲勞依舊。
目前,社會的迅猛發展使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來自社會上的多重壓力造成精力支出過多、心理負荷過大等等,由於工作的性質和環境,使人們局部肢體的疲勞和精神的疲勞已成為普遍狀態。
專家提醒,老覺得累會引起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咽喉疼痛、淋巴結腫大、肌肉酸痛、頭痛、睡眠質量不高等症狀,並會降低人的免疫能力,生活中絕對不能忽視這一症狀。
人有兩種疲勞:一種是大運動量後的疲勞。大運動過後,體內的能量不能完全有氧代謝,產生大量乳酸,乳酸堆積後刺激周圍神經,產生疲勞感,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充分休息後,堆積的乳酸就會逐漸被分解掉,疲勞感隨之消除。
另一種疲勞是長期不運動引起的疲勞。通常人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多休息、不運動可以避免疲勞。但事實正好相反,缺少運動,人的中樞神經係統就缺少興奮感,肌肉也會變得虛弱,新陳代謝過程減慢,氧氣攝入不足就會產生無氧代謝,其代謝產物為乳酸,就會容易覺得累,而且這種疲勞不容易恢複。
因為太累而不運動是許多人拒絕鍛煉的理由。漸漸地,這些人一旦忙碌一番後,很容易就陷入疲勞狀態,於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
累的時候躺在沙發上當然是一種誘惑,為什麼不試試做幾分鍾運動,看看會有什麼效果呢?隻要全身的血液循環開始加速,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大動作幅度、加快速度。原因很簡單,運動可以釋放體內的腎上腺素和複合胺,同時還會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持續提供能量。最新研究證明,隻需10~15分鍾的鍛煉,就可以喚起人們的鍛煉欲望。
其實,運動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運動中樞興奮時可以有效快速地抑製思維中樞,使其得到積極的休息。有人做過試驗,連續思考兩小時後,讓腦子停下來休息,至少需要20分鍾才能消除疲勞;而通過運動方式,則隻需5分鍾就可以消除疲勞。這充分說明運動確能使大腦的緊張狀態得到緩解,防止大腦過度疲勞,有助於合理應用大腦思維功能,提高工作學習效率。
我們都知道應該運動,但我們總是以太忙或太累為借口,把它砍掉。所以,建議每一位拖著“疲憊”下班的朋友,去做一次30分鍾的體育鍛煉或參與一項體育活動,你會感到“疲憊”狀態悄然而去。運動後的愉悅感,會讓你有“換了一個人”的感覺。之後,你會發現我們麵對的“疲勞”是源於“運動不足”!
所以,解決現代人越休息越“累”的問題,最好從參與體質鍛煉開始!
2 失眠也來騷擾你
除了錢,忙碌的現代人最需要的是什麼?許多人的回答是“睡覺”。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安然入睡”,睡眠質量差、睡眠時間短已經成為現代人中的一種“非正常”現象。有關文獻顯示,夜間睡眠不足可導致第二天免疫力下降,而長期維持每晝夜不足6.5小時的睡眠,就會形成“睡眠赤字”和“健康透支”,縮短生命。有資料表明,在過去的一年裏,至少有35%的人失眠,其中17%的人失眠症狀很嚴重。老年人失眠人數達60%。長期失眠的人衰老的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
卡羅琳·歐文是倫敦一名中介經理人。長期以來,她深受睡眠質量不高的困擾。她說:“擁有一晚的好覺對我來說已經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如果睡不好,從我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我的一天都會感覺很糟糕——這跟睡覺時間的長短沒關係,隻跟睡眠質量的好壞有關。”
套用那句俗話說,睡眠好的人的故事都是相同的,睡眠不好的人的故事都是不同的。
現代人經常以“欠睡”來形容自己,現在的問題是,即使給你充足的時間睡覺,也未必會有一個香甜的睡眠。由於睡得“不香”、“不實”,因此用藥的人數非常多。
用藥之後似乎增加了睡眠量,但睡眠質量並沒有得到改善。所以有很多人一覺醒來,依然頭昏腦漲,疲勞依舊如初。用一個階段的藥之後,由於睡眠狀態沒有得到改善,更多的人開始認為自己患上了“失眠”症。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睡眠質量問題與失眠沒有關係,而是缺少對人體睡眠的理解。支持睡眠質量的因素有三個主要方麵:
取決於大腦疲勞的大小;
取決於處於生長發育時期的骨骼肌肉等等的生長程度;
取決於體力活動(勞動、運動)後的機體疲勞的大小。
有位醫生曾開玩笑說,失眠是因為“腦力勞動過度,體力勞動不足”引起的。精神壓力過大、長期緊張疲勞都是使失眠症呈上升趨勢的因素。由於多是肌肉活動量偏低的工作性質,很多人的睡眠質量不高,實際上是相對缺少使身體“疲勞”的因子。
涓涓是一位公司職員,26歲。她說自己是典型的“冷血動物”,手腳總是冰涼,到冬天更加嚴重,被窩總也焐不熱,就算把自己蜷縮成一隻大蝦也沒有用。
“冰冷的腳加上痛苦的睡姿,讓我整夜都睡不著覺,迷迷糊糊輾轉反側,像烙餅一樣。
“時間長了,黑眼圈越來越嚴重,全身的皮膚都起了密密麻麻的小疙瘩,雖然不癢,但是摸上去很刺人,經常是此消彼長。當谘詢皮膚科的醫生後使我嚇了一跳,長期的睡眠不足使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稍微一點點的刺激就能引起皮膚過敏。醫生建議,要想方設法解決睡眠問題。
“熱水袋、電暖寶這些取暖設施被我用上了,但是,等它們的熱度一過,被窩裏的熱氣馬上煙消雲散,下半夜還是覺得冷,開空調又覺得幹燥。“後來,我聽取一個和我有同樣體質的朋友的意見,在睡覺之前做一些運動,讓身體自己暖起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每天晚上八點多,我就到樓下慢跑半個小時,再跳一千個繩,感覺到有汗珠從頭皮上冒出來,然後衝個熱水澡,鑽進被窩後可以一覺睡到大天亮。“三個多月後我的黑眼圈已經褪去很多,皮膚也有了光澤,工作起來頭腦也清醒了,朋友還以為我去做美容了呢,其實是睡眠好啦。“我治好失眠的秘訣就是:運動,睡覺之前流點汗。”很多人在接受運動鍛煉建議之後,他們的睡眠質量都有明顯改善。從而可以看出,我們很多人所碰到的睡眠問題是與“運動不足”有關!
3 代謝性疾病成為常事
世界衛生組織把冠心病、腦血管病、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動脈硬化等都歸屬於“代謝性疾病”。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與代謝有關,與動脈硬化密切相關。
這裏說的代謝,不僅僅是指吃得好,更重要的是指人體對食物的吸收、利用和排泄過程。
狹義的代謝是指物質在體內利用轉化的過程,是最重要、最複雜的生理病理過程。任何代謝過程都有好的一麵和壞的一麵,就像我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就必定會產生垃圾一樣,人體代謝在利用物質的同時也必然產生副產品或垃圾,這些東西大多有一些生物活性,對組織器官會產生負性作用,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
隨著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多數人從運動狀態的體力勞動者轉為靜止狀態的腦力勞動者,運動量顯著減少,於是出現了“肌肉饑餓”、“運動不足”等現象,從而產生大量以心血管疾病為主的“代謝性疾病”。
前不久,在由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辦的“認識中國人代謝綜合征和胰島素抵抗的特征”研討會上,專家製定出適合中國人群的診斷標準。隻要具備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水平異常等四種心血管疾病的任何3種或全部組成部分,都可以被診斷為代謝綜合征。
更為嚴重的是,這四種病常常“狼狽為奸”,成為現代人的“死亡四重奏”。代謝性疾病一般發生在中年,近些年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就中國目前的環境條件而言,30~45歲左右是其發生發展的主要階段,45歲以後的人們就或多或少地經受著病痛的煎熬,出現胸悶、心慌、頭暈、疲倦乏力等,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少數人發生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變、心肌梗死、中風,甚至猝死。
代謝性疾病發病的高危人群特征為:
有一項或兩項以上代謝指標不合標準者,如肥胖、血脂異常等;
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痛風、多囊卵巢綜合征者;
Ⅱ型糖尿病、高血壓等,尤其是有家族病史者;
飲食習慣多油、肉者。控製代謝性疾病的方法很簡單:合理的飲食結構加上因人而異的體質鍛煉。隻要保持科學的生活習慣,運動起來,合理地控製血壓、血糖、血脂和肥胖,就能夠預防代謝綜合征的發生。
4 酸堿失衡成為百病之源
都市健康調查顯示:都市人群中80%呈現不健康的酸性體質!而醫學研究表明:我們的體液應該呈現弱堿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
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堿性的,pH值大概是7.35到7.45之間,一般初生嬰兒也都屬弱堿性體液,但隨著體外環境汙染及不正常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我們的體質逐漸轉為酸性。
如果人體的體液偏酸,細胞的功能就會變弱,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廢物就不易排出,腎髒、肝髒的負擔就會加大。所以“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四肢無力、頭昏、耳鳴、睡眠不實、失眠、腹瀉、便秘等。但是到醫院檢查不出什麼毛病,如不注意改善,繼續發展就會形成疾病。
通過研究表明,那些致命的高危疾病患者,有超過90%的人屬於酸性體質!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做過一個實驗:找100個癌病患者抽血檢查,結果100個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而與之相對的,那些身體中酸堿平衡的人則很少生病,並且大多長壽!由此可見,酸性體質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公敵!
據統計,85%的痛風、高血壓、癌症、高脂血症患者,也都是酸性體質。因此,醫學專家提出:人體酸性化是“百病之源”。由於酸性過多而引起的成年人疾病大致分為四類:
強酸與鈣、鎂等堿性礦物質結合為鹽類,即固體酸性物,從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酸性廢棄物堆積,使附近的毛細血管被堵,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糖血尿、腎炎及各種癌症。
胃腸道酸性過多引起便秘、慢性腹瀉、尿酸、四肢酸痛,胃酸過多導致燒心、反酸、胃潰瘍等。
我們體內的平衡環境是維持生命平衡的重要環節,是什麼在破壞我們的體內環境平衡呢?專家認為,飲食結構不合理、運動不足、過重的心理負擔、不良嗜好、生活不規律、環境的嚴重汙染等等問題,都會使我們的體質酸化。
若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體質,適度的運動和飲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平時要多做有氧運動,勤鍛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樂觀、開朗、積極的心態。首先,可從改善飲食習慣入手改善酸性體質。簡單地說,多吃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能直接糾正體內的酸性環境。人們常說喝茶能解乏,除茶葉中的興奮成分外,茶堿“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也起到緩解疲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