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技術路徑與創新探索(3 / 3)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決策層就釋放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信號,其中最為明確的是提出了要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的“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要在推進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化開發的同時,形成三個特大城市群,在哈長、江淮、中原、長江中遊等地區形成若幹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的城市群。

4.3.3 新型城鎮體係規劃原則

新型城鎮體係的規劃,中心城市的作用要突出,職能類型要明確,每個城市的發展都應各具特點,相輔相成,相互之間不能替代。城鎮體係的規劃要著眼於整個城鎮群的協調發展,而不是把群中各個城市的發展道路和產業特征簡單疊加或相互競爭排斥。

大、中、小城鎮結構要合理配置,適當增加中等城市的數量、構建城鎮聯係的橋梁,著重提升城鎮質量,增強城鎮功能;控製超、特大城市的數量,增強其區域中心的作用;有重點的發展基礎較好的小城鎮。

同時,城鎮體係的構建要以基建設施為支撐,特別是以交通和通訊設施為支撐。要大力建設快速通道網,包括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空中走廊、巨大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推動以交通運輸網和信息通訊網為“骨架”的城鎮體係建設。

4.3.4 城鎮空間布局策略

在經濟、人口、資源、環境都適宜的區域,實施城鎮群戰略。優化整合現有的城鎮群,鼓勵資源集約利用、自主創新、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在優化原有城鎮群的基礎上繼續培育發展新的城鎮群,強調經濟發展與質量效益、就業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在就業安置、社會保障、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麵分別製定鼓勵和吸引人口進入和集中的優惠政策。對於生態承載力較弱區,應限製城鎮發展速度和規模。重點發展好現有的中心城市,限製城市發展與人口規模,製定居住、就業、社保、教育、衛生等方麵補助政策引導當地居民向外遷移或在當地集中生活。對於特殊自然保護區及地質災害多發區,嚴格禁止城市建設活動。應將重心放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結合國家出台的就業培訓、轉移指導、對口支援移民、生態移民等相關政策,以多種方式大力進行人口外遷。

4.3.5 倡導產城一體化,實現產業園區型城鎮的城鎮體係化規劃與管理

“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集聚形態,其在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引進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發展區域經濟等方麵具有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是城市經濟騰飛的助推器,也是城鎮化的一種實現形式。工業向園區集中,依托園區擴張、用工的需求,來拉動與之直接相匹配的新城建設和人口集中,是更快速度和更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

園區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產業基地、特色產業園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 產業發展上,做大產業鏈的上下擴張,拓寬產業鏈的前後延伸,增強產業配套吸引力,形成產業集群;

△ 按照新城區的建設要求,加快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完善基礎設施、生活配套服務等,由單一功能的產業區向現代綜合功能區轉型。

4.3.6 提升城鄉統籌水平,把新農村社區納入城鎮體係結構

新型農村社區,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莊界限,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經過統一規劃,按照統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搬遷合並,統一建設的具有社區服務和管理功能的新型農民生產生活共同體(也稱為“中心村”),形成農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務管理模式和產業格局。新型農村社區,不同於傳統的農村社區,不僅以農業產業為基礎,還將產業集聚、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與農業農村發展銜接起來,是現代城鎮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於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重點在於改變農民生活和生產方式,提升農民生活質量,集約節約用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加快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享受到跟城裏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裏人那樣的生活,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

5 環境資源集約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

5.1 環境資源集約化內涵

環境資源集約化是指充分利用現有城鎮物質基礎,既考慮到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的利益,整合城鎮內部各組成要素,完善城鎮結構,強化城鎮內涵和提升城鎮功能。它是一種積極的、生態型、內涵式、可持續的城鎮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資源節約型社會,新型城鎮化是資源集約型條件下的城鎮化,是循環經濟指導下的城鎮化。

5.2 環境資源集約化實現“雙提升”

5.2.1 城鎮化率的提升

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時,城鎮化水平可達60%左右,如果以人口總量13.6億計算,那麼,屆時將轉移農村人口約2.22億。龐大的人口城鎮化對資源供給提出了巨大挑戰,有限的城鎮如何吸納眾多的農村轉移人口、如何節約土地等資源,避免城市病的出現等已成為並將是伴隨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基本矛盾。

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選擇集約化模式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我國國情的客觀要求。城鎮化的主要內容是農村人口非農化,其外部特征表現為農民的減少和城鎮居民的增加,這個過程必須得到相應的資源支持。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城鎮化進程中要轉移到城鎮的農村人口眾多。

5.2.2 城鎮化質量的提升

有專家測算,如果我國的城鎮化道路步美國的後塵,到每1000人擁有800輛汽車的時候(美國現有水平時),需要3個地球的資源才能滿足中國的石油需求。從世界各國碳排放前景來看,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美國的人均排放是世界第一位,其排放總量與中國相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家。但是如果中國達到美國的人均排放水平,世界一半的二氧化碳,將是中國排放的。

高能耗的城鎮化模式將對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也是不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體,其中,質變是城鎮化的高級形式,是新型城鎮化的具體體現,而資源環境集約化正是城鎮化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

5.3 土地資源集約化是關鍵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麵臨著資源短缺,特別是土地資源短缺的困境。在城鎮化建設中必須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在土地管理上,充分利用現有城鎮土地資源,提高城鎮土地利用率。追加城鎮土地的資本、技術和勞動投入,充分挖掘其潛力,爭取獲得最佳的綜合利用效益。充分利用城鎮存量土地,完善城鎮存量土地流轉機製,適時調整閑置土地的利用方向。加大土地管理的執法力度,依據國家相關法律嚴厲查處“圈地”、非法占用土地建設等違規用地行為。

在規劃審批上,科學製定城鎮發展戰略,合理確定城鎮建設項目標準,嚴格審批和檢查建設項目,杜絕浪費城鎮土地的與汙染環境的建設項目。

在城鎮規劃手段上,提高城鎮的空間利用率,包括地上和地下空間。地上開發修建高層建築作為地上主體建築,發展地鐵、地下公路隧道、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場等建築、設施,充分挖掘地下空間的潛力。合理提高城鎮建築容積率,采用市場手段,推動空置建築轉租使用。

參考文獻:

[1] 那張軍.科學規製長三角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J].江南論壇,2013,(1):18-20.

[2] 張雷.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環境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 丁成日.城市增長與對策-國際視角與中國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葉裕民.中國城市化質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1,(7):27-29.

責任編輯:張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