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社區旅遊發展研究(1 / 3)

城市社區旅遊發展研究

城市經濟與社會

作者:潘芬萍

摘 要:城市社區旅遊是繼鄉村社區、古村落社區旅遊之後的又一社區旅遊形式。城市社區旅遊突破了以往局限於風景區、度假區的旅遊觀念,是拓寬到城市各個社區之中的一種旅遊理念。作為一種新型城市旅遊產品,城市社區旅遊是中國城市提升城市旅遊競爭力的一條重要戰略路徑。以城市社區為探討對象,從旅遊者、城市旅遊可持續發展、社區建設三方麵分析了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必要性,從地脈要素、文脈要素、人脈要素、文化主題性要素,分析了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資源條件,並淺析了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製約因素,最後提出了城市社區旅遊發展的三種模式和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社區旅遊;城市社區旅遊;資源條件

Abstract:Tourism is the second urban communit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fter the ancient village of another form of community tourism. Tourism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in urban communities the past limited to scenic spots, tourist resort concept is to broaden the various communities to urban areas in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s a new type of urban tourism products, urban communities to enhance the tourism city of China's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ath. In this paper, the object of urban communities to explore, from the tourists, city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building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urban communities of the need for travel,Pulse from the elements, context elements, network elements,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urban communities constraint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urban communities in three mod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specific measures.

Key words: community tourism;urbancommunity tourism;resources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5-29(6)

近年來,城市社區旅遊作為城市旅遊的重要產品形式,城市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越來越受到旅遊研究者和各旅遊利益相關者的重視。2005年7月由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主持的西雙版納“邊境旅遊與社區旅遊”國際研討會是對國內外社區旅遊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檢閱;中山大學陽朔社區旅遊研究基地的建設,則是中國首家社區旅遊學術研究的戶外基地,標誌中國社區旅遊實證研究進入新階段。事實上,早在1978年美國政府出版署出版的美國國家旅遊政策研究總報告中,社區旅遊就被定義為“人們離開其家庭所在社區去往其他社區的旅行活動”。1979年美國學者De Kadt首次倡導社區旅遊(community tourism),引起社會對社區旅遊的廣泛關注,社區旅遊逐步成為旅遊學科研究的熱點。在我國,社區旅遊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區,以陽朔、麗江、大理等旅遊社區為典型代表,以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為研究對象。本文主要以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城市社區開展城市旅遊活動的資源條件,探討了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模式和基本對策。

1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必要性

1.1 城市社區旅遊的界定

社區是聚居在一定空間的人群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概念突出“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社區旅遊的概念核心是“社區+旅遊”。社區旅遊所體現的是一種先進的開發思想,與傳統旅遊、生態旅遊相比,社區旅遊的對象不僅包括景觀和環境,還包括社區本身;它的開發目標,要求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和優化;開發原則上從社區互動、社區進化和社區結構優化的角度指導開發行動;在居民關係方麵,當地居民成為旅遊開發的重要力量。

城市社區旅遊是實現城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新途徑。通過對上述社區、社區旅遊等基礎概念的理解,本文的城市社區旅遊定義可以概括為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從社區的角度考慮旅遊目的地的建設,為實現旅遊業及旅遊目的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和最優化所開展的一種旅遊產業活動。它既是城市旅遊中的重要產品形式,又是城市旅遊產業空間組織和發展的重要模式,且當地居民的參與是其重要特征。

1.2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必要性

開展城市社區旅遊,一方麵,能更好地滿足旅遊者了解異地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麵,也為實現城市旅遊發展與城市社區建設的良性互動,實現城市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

1.2.1 城市社區旅遊能更好地滿足旅遊者的需求

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人情味最濃的行業之一,旅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情感或精神需要。現代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越來越少。而情感交流的實現恰恰又必須依賴於人際交往這一動態的手段,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為中心的社區旅遊的提出則能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這一方麵的需求。其次,社區旅遊滿足了人們了解異鄉人民的生活動機,例如很多國際旅遊者到我國旅遊後,普遍認為:中國的古老文化和名勝古跡令人欣喜,中國的社會製度和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更令人陶醉。再者,城市社區旅遊的提出能更好地滿足旅遊者對異地文化的需求。在國內文化旅遊因其獨具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文化氛圍而受到了廣大遊客的青睞。旅遊者的生活有一定的時空限製,時空分割產生了特定意義上的“距離”及“不可及”,文化憧憬和追求便由此產生。

1.2.2 是促進城市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旅遊目的地的社區化越來越明顯,社區作為城市旅遊資源的載體,更有利於城市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麵,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為旅遊業提供了設施保障。另一方麵,依靠社區的積極參與支持,城市旅遊發展能更順暢和高效。社區旅遊的開展通過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直接接觸,使文化之間的直接傳播和交流成為可能,有助於增進文化交流和理解,使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吃、住、行、遊、購、娛各個環節都很順暢,從而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總而言之,無論是城市服務功能及服務設施的完善,還是城市管理及服務水平的提高,都有賴於社區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社區對旅遊業的重要性從中可見一斑。

1.2.3 是加快城市社區建設的需要

社區旅遊從社區的角度考慮旅遊目的地的建設,可將旅遊開發與社區建設結合起來,使旅遊開發更能為當地居民接受。

首先,經濟上的直接受益,彌補了社區文化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一項調查表明,有49.7%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經費缺乏,經費不足影響和製約了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進而影響到一個城市的形象建設。通過發展旅遊,形成旅遊消費,從而使城市社區在經濟上直接受益,為文化建設提供堅強的後盾。

其次,社區發展旅遊業還可以有力地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提高社區居民文化水平,增強社區居民文化認同感,從而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依托旅遊主題的社區建設,不僅可以提高社區本身的品位和人氣,同時也帶動了其周邊地段的環境改善和地價升值。不斷強化整個城市的價值和凝聚力。

最後社區發展旅遊,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

2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資源條件分析

我國城市社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社區旅遊發展有良好的資源基礎。文化源於生活,社區文化就體現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正是這種社區文化,表現出了一個城市所特有的風貌,各社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性是發展城市社區旅遊強大的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