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一個社會的發展始終是需要大城市和一些特大城市來起到其自身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人口都進入大城市生活,而且大城市也不可能解決其自身所有帶來的問題,有必要發展中鎮來解決城市問題,尤其是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可耕地麵積日益減少的國家。大城市發展已經無路可走,即便是在我國城市定義下的中小城市也早已突破人口百萬和麵臨土地緊張的局麵。
中鎮是建立在幾個小城鎮基礎之上的,不完全脫離農業生態環境支持下的地區性帶動作用的中等城鎮,就單從規模上而言,它比小城鎮大,甚至是幾個小城鎮人口之和,但是更多的是它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城市,它和農業有著密切的聯係,一種生態的、自然的、環境友好的、有大量農業人口支撐的節約化和緊縮型城鎮。如果硬要和城市有什麼關係和區別的話,中鎮就是一種帶有某些城市特征的生態型緊縮型城鎮。
3 小城鎮模式遇到的粗放型和低效率問題,中鎮發展模式能否避免
3.1 土地問題
和大城市論一樣,小城鎮論麵對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土地問題。理論上講,“小城鎮集中農村人口定居和大批鄉鎮企業,可把農村宅基地和工業廢棄地複墾為農地,相對擴大耕地麵積。”但在實踐中,一方麵,作為小城鎮建設的主要推動者,地方政府可持續發展意識缺失,對土地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把土地拍賣所得作為財政支柱,土地資源流失嚴重。據有關方麵統計,我國三四線城市的財政收入中“土地財政”約占60%-70%。另一方麵,作為生產性用地的使用大戶,鄉鎮企業所有權不統一,鄉辦鄉有,村辦村有,分布較散,增加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占地要求。由於分散建設,鄉鎮企業人均用地比城市企業多三倍以上,這對本已浪費嚴重的土地資源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再有,由於規劃不科學、調控措施不到位、約束體製不完善,小城鎮大多采用粗放的外延式擴張模式,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費問題十分突出,且出現了“多征少用、多占少用、早征遲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的現象。據統計,目前我國小城鎮人均用地達到了149平方米,比大中城市人均用地多45%~80%,比國家推薦的100平方米/人的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多出近50%。在城市建設用地閑置浪費的同時,農業用地大量減少。1999—2008年,這十年的時間裏,全國耕地減少了1億多畝。
3.2 效率問題
小城鎮論麵對的第二個問題是效率問題。小城鎮論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分散式發展的道路,主張在農村定居點的基礎上發展功能完備的小型城鎮。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在麵積相對較小,人口相對較少的區域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城鎮設施體係,這就意味著整個係統的單位投入效費比低於大中型城市。以汙水處理係統為例,1~2萬人口的小城鎮,如果要建設汙染處理設施,總共大概需要5000萬元,即人均5000元。而在100~200萬人口城市建設生活汙染處理設施及配套需要20億,不到小城鎮人均成本的一半。巨大的成本和較小的受益形成的是有限資源的巨大浪費。
3.3 汙染問題
小城鎮論麵對的第三個問題是汙染問題。小城鎮現階段的一些特點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一是小城鎮規劃滯後,不能同時滿足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功能分區不完善,集中、高效的汙染防治基礎設施比較缺乏。目前有65%左右的小城鎮沒有將環境規劃納入城鎮總體編製中,小城鎮廢水處理率僅為27%,垃圾處理率僅為47%。二是作為小城鎮發展經濟的主要組織方式,鄉鎮企業普遍存在著發展功利性較強、不能處理好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生態效益的關係、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汙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問題,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三是小城鎮的居民以剛剛完成農民—市民身份轉變的群眾為主,環保意識相對薄弱,日常生活產生的汙水和固體垃圾隨意排放、丟棄現象還比較常見,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膜和塑料包裝物造成的汙染也比較嚴重。
目前我國已有縣城以外的小城鎮4.2萬餘個,人口2億多,其中建製鎮2萬餘個,集鎮2.2萬個。但我國小城鎮發展還不平衡,從經濟綜合實力上看,全國排位在前1000名之內的小城鎮,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占78.8%。
小城鎮的發展有明顯的“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特點,小城鎮的發展也因為“村村冒煙”而導致無法集中力量發展出特色道路,相反,小城鎮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方麵,小城鎮發展缺乏科學規劃,主觀性隨意性大,尤其是領導個人不同的發展思路導致小城鎮發展重複建設,基礎設施貪大求全,而後續力量不足,半拉子工程和建設一半的工業開發區遍地開花,大量珍貴耕地良田土地被占用,而開發區內雜草垃圾隨處可見。
另一方麵,小城鎮因為缺乏相應的工業支撐,許多鄉鎮企業短命,大量有能力有才幹的人才紛紛去大城市,即便是農村剩餘的勞動力也成為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工業城市的農民工。小城鎮的發展麵臨“空巢”。
第三方麵,一些小城鎮的發展追求大廣場、大公路的城市景觀,而事實上是利用率極低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這樣類似的工程造成的浪費驚人。
而中鎮的建設就是要選取幾個小城鎮,從中著力培育出一個城鎮,將人口與土地、交通及工業、生態環境因素都考慮在內的最優化的城鎮人口和基礎設施配置模型,也即達到一種節約型理念的緊縮型城鎮,其作用是將其他小城鎮的人口和基礎設施進行有機合並,整體規劃、長遠規劃,避免小城鎮發展中的諸多問題。
4 中國的城鎮化道路為何需要建設“中鎮”
目前,我國按城市市區非農人口規模分為:超大城市(2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00-200萬人口);大城市(50-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和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城鎮按照行政等級基本分為四個層次,即: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和建製鎮。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城市數量發展的變化。城市數量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32個增加到2008年的657個。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20年,中國市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數量將突破80個。
新中國成立以來,小城鎮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已形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鎮密集地區,以及遼中南、中原、武漢、長株潭、成渝、閩東南、山東半島、關中天水、北部灣等城市群,成為繁榮農村經濟、轉移農村勞動力和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對城鄉和區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數量從1954年的5400個增加到2008年的19234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城鎮發展呈現新局麵,小城鎮數量迅速增長。2007年末全國共有建製鎮19249個,比1978年增加17076個。2007年全國城鎮人口達59379萬人,城鎮人口(居住在城鎮地區半年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4.9%,比1978年的17.9%提高了27個百分點。小城鎮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國建製鎮建成區麵積2.8萬平方公裏,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裏,小城鎮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從數據來看,在現階段小城鎮進一步發展為中鎮成為必然,但中鎮絕非是小城鎮的簡單合並,而是一種內涵式發展和結構化提高的過程。
4.1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何時何地該優先發展中鎮
中鎮是小鎮發展的自然結果,但是我們要建構節約型城鎮化模式就必須介入這個自然過程。介入的時間選擇可以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在東中西部地區布局可以有差異,可以是在城鎮化開端之時,也可以在城鎮化加速之時,也可以等到城鎮化的中間化趨勢明顯時。但是一般應該在城鎮化率在30%的時候開始中鎮建設是最為恰切;到了城鎮化率45%或者50%的時候,城鎮化過程中就必然要出現中間化趨勢,這個時候再行啟動中鎮建設,采取中鎮化模式依然是遵循了城鎮化進程的自然邏輯而沒有從節約的視角出發確定中鎮化的起點。
4.2 中鎮是否就是中心鎮
4.2.1 內涵上的差異
目前,國內學界對中心鎮內涵的認識基本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從單一功能角度,認為中心鎮是縣域城鎮體係規劃中各分區內,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中發揮中心作用的鎮,即中心鎮應該是已經具備一定發展條件,且對周邊農村地區具有一定經濟帶動和輻射作用的小城鎮。另一種觀點則從“地理-功能”視角進行界定。晏群認為,中心鎮屬地理概念,它是縣(市)域內某一地區中周圍若幹個鄉鎮的中心,地理位置相對居中,一般是自然形成、客觀存在的,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周圍地區中相比較而言其經濟實力較強;胡厚國等人認為,中心鎮在行政轄屬上是各地域單元中的核心鄉鎮,在地理位置上是鎮域範圍內若幹個鄉鎮的中心,具有組織本片區生產、流通和生活的綜合職能,設有比較完備的服務設施,在周圍地區中其經濟實力較強,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和聚集能力,是能夠帶動片區發展的增長極核,其組成包括縣城鎮和部分發展程度較高的建製鎮。
4.2.2 判斷標準的不同
事實上,中心鎮首先應從其功能來進行認定,即中心鎮應該是所在片區內發揮中心作用的首位城鎮,而中心鎮往往位於區域內一般城鎮體係的中心位置應為其次要特征。從對中心鎮的界定出發,涉及中心鎮的設置標準與選取問題。劉喜波等人認為,目前國內城鎮體係規劃中,對中心鎮的選取大多采用城鎮發展潛力排序法,其弊端是容易造成中心鎮較集中的分布在相對發達的少數的縣(市)域內,而一些經濟較落後的縣(市)中的城鎮因排名落後而無緣中心鎮的選取,容易造成地區差距進一步加大。他主張中心鎮的選擇應采取“非均衡模式下的相對均衡”模式,以縣域為基本的選擇單位,每個縣都應有中心鎮,以避免中心鎮的不平衡分布。徐紅權等人認為,中心鎮的選取標準主要基於兩個準則:一是看該中心鎮的經濟社會綜合實力能否帶動其周圍鄉鎮的發展;二是看其地理位置是否為周邊地區的中心,並確定了等級和定量化的中心鎮設置標準。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鎮和中心鎮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但不否認,有些中心鎮有發展成為中鎮的潛力。
4.3 中鎮建設的原則
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同時還要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化道路,實現“新四化”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