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城鎮化的“中鎮”模式選擇(1 / 3)

論中國城鎮化的“中鎮”模式選擇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郭強 汪斌鋒

摘 要:在十八大報告中有七處重點強調了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問題。李克強總理也在多次講話中提到今後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艱巨任務。可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先後經過“重點發展大城市”、“重點發展小城鎮”以及“大中小並舉發展”的城鎮化發展實踐之後,各類城鎮化模式都湧現出諸多問題。結合當前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實踐,現階段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將走向何方?認為“中鎮”模式應該成為下一階段中國進行節約型城鎮化的方向,從而避免大城市病,以及小城鎮模式遇到的粗放型開發和低效率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大城市論;小城鎮論;中鎮

Abstract:In the Eighteen report in seven places emphasis on the road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central leader comrade Li Keqiang also mentioned the arduous task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many times.How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fter '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g city ', '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 and ' small develop simultaneously '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actice, pattern of all kinds of urban problems have emerge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where the road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is stage will go? The author took this problem and the newly published " The Middle Town " in a book ——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professor Guo Qiang gave a talk.

Key words:urbanization;big city theory;the small town theory;the middle town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5-04(7)

1 何謂“中鎮”

中鎮是建立在幾個小城鎮基礎之上的、不完全脫離農業生態環境的起地區性帶動作用的中等城鎮,它和農業有著密切的聯係,是以大量農業人口為支撐的資源節約的、環境友好的緊縮型城鎮。

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與中鎮發展模式內涵上是一致的。

1.1 為什麼要命名為中鎮

中鎮概念的命名主要來源於西方社會學對城鎮社區的研究,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啟發。

在西方社會學的研究上,中鎮是一個學名,“中鎮”是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美麗小鎮,因林德(Lynd)夫婦1924年在此進行社區研究而聞名遐邇。“中鎮”的真名是“莫西”(Muncie),一個無名小鎮,隨著林德的經典社區研究成果——《中鎮:現代美國文化研究》與《轉變中的中鎮》的發表,“莫西”成了中鎮(Middle town)而變為美國第一社區。

然而中鎮的研究留給我們的想象則是在社會學研究方法之外:比如中鎮研究能否在方法論上走出社會學的框架,中鎮是否可以還原為生態型或者物理學上的研究指涉鄉鎮的規模或者說不同規模的鄉鎮社區問題。當思考到規模的時候,中鎮研究就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成為觀察中國城鎮化模式的一個變量。這就是美國中鎮研究對本項研究的啟發。位置學意義上的中鎮同樣給我們帶來啟發:當下中國城鎮化過程中鄉鎮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才算合適?

1.2 中鎮的特點

從城鎮規模上看,中鎮是規模適中、結構緊湊的。中鎮建立在幾個小城鎮有機整合的基礎上,占地麵積和人口數量處於大城市和小城鎮之間,因其與農業和農業人口的密切關係,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城市,而是一種帶有某些城市特征的生態型緊湊城鎮。中鎮建設土地利用強度高、建設集約、空間發展多向、密度合理,其適中的城鎮規模、緊湊的結構能夠有效解決人與地的空間關係問題:一是可以節省土地資源,既能保護耕地,又能儲備建設用地,還能為城鎮提供大量的綠色空間,避免蔓延式發展;二是有助於發展公共交通,有利於節能環保,減少出行時間和距離,提高城市效率;三是確保城鎮基礎設施的有效利用,既不過載,也不空轉;四是有利於就近提供就業崗位,增強城市活力,為城鄉和諧創造條件。

從城鎮發展思路上看,中鎮是內涵發展、注重質量的。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發揮城鎮相對農村的各種優勢,以集聚效應推進全麵發展,而不僅僅是單方麵的人口轉移或是建高樓、建工廠。中鎮恰恰抓住了這一核心問題,在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同時,更強調城鎮內在質量的全麵提升,也就是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長期以來我們粗放式用地、用能的習慣,明確了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中鎮的發展也因此由以往片麵注重追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人口轉移速度和工商業簡單堆疊改變為以提升城鎮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實現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內需旺盛、農工商協調發展的目標,成為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美好歸宿。

中鎮的規模和發展思路決定了其建設和運行是節約、環保的。資源環境基礎是否牢固,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而中鎮化正是建立在資源能源承載力基礎上的城鎮化,其占地麵積、人口數量適中,避免了城市麵積過度擴張造成的資源壓力,避免了人口密度過大造成的環境惡化;其內涵式發展思路注重科學規劃建設、注重完善基礎設施,避免了小城鎮過度分散、遍地開花造成的資源浪費,避免了無序生產生活造成的環境破壞。隨著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中鎮模式運行高效率、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的優越性將更加突出。

2 大城市模式所遇到的“城市病”——浪費耕地、城市汙染、交通擁堵等問題,中鎮如何克服

現有的大城市發展麵對的首要問題是土地問題。發展大型城市需要大量的土地作為依托,城市擴張的初期一般以粗放式擴張為主,即擴大占地麵積,這必然導致外圍土地(尤其是耕地)被建設用地多次擠占,產生兩大直接後果。

一是耕地總量不斷減少,“建設和吃飯”之間的平衡會被逐漸打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城鎮化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城市建成區麵積擴大10.2萬公頃,耕地減少41萬公頃。如果耕地繼續為城市規模擴張作出犧牲,全國十幾億人的糧食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

二是建設可用地不斷減少。據測算,如果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麵積不變(人均133平方米),按照目前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速度,2020年要達到城市化率60%、工業化率70%的目標,所需要的建設用地總量至少達到700~1200萬公頃,而可供建設用地的總量(包括農村建設用地)僅220~260萬公頃,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缺口。以廣州為例,2007年廣東城市建設可用地已被開發利用94%,儲備土地僅剩6%,總計剩餘3000多平方公裏,還不足市轄10個區的麵積總和,2008年至2020年,廣州市可使用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隻有148平方公裏,按這樣的土地消耗速度,2020年留給廣州的用地量僅夠用3年。臨近的深圳2009年未利用土地麵積僅為34.6平方公裏,同期各類建設用地需求卻高達300平方公裏。可以說,大城市是在用明天的土地來完成今天的擴張,造成了城市發展“後繼無地”的局麵。

大城市論麵對的第二個問題是人口問題。大城市本身人口基數巨大,而其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社會資源方麵的明顯優勢又對流動人口有著強烈的吸引力,部分就業和收入穩固的流動人口群體紮根傾向明顯,尋求融入當地,長期生活在一個城市,出現了“流動人口不流動”的現象。2010年北京外來人口已由過去的500多萬人迅速突破1000萬人,加上本地人口,總人口超過2000萬人,已大大超出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將常住人口控製為1600萬左右”的目標,上海、深圳兩地每年的新增常住人口也都高達幾十萬人。

大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衍生了一係列環環相扣的問題。

一是城市配套設施建設速度趕不上人口增加速度,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以交通係統為例,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交通有了較快發展,但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一些城市交通擁堵、群眾出行不便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城市環境不堪人口重負,汙染嚴重。大氣環境方麵,隨著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排放汙染物的影響日趨嚴重。我國一些地區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等區域性大氣汙染問題頻繁發生,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氣。

三是水資源方麵,持續增加的城市人口造成了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汙染,這種問題在水資源匱乏的內陸大型城市尤為突出。另外,不斷增加的城市居民生活汙水已為水資源主要汙染源之一,以濟南市為例,生活汙水約占市汙水排放總量的75%、所排COD(化學需氧量,衡量水中有機物質含量多少的指標)約占市排放總量的85%。

四是持續湧入的人口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壓力,特別是流動人口帶來的犯罪問題十分突出。目前,北京市70%的犯罪是外來人口,違法犯罪被侵害人中有70%與外地人口有關。上海有72%以上的犯罪為非本地戶籍人口所為,杭州已經突破了90%;而深圳近十年來抓獲的犯罪嫌疑人和被犯罪侵害的對象中,非深圳戶籍的分別占到98%、95%以上,作案人員和受害對象“兩頭在外”的特點非常突出。綜合來看,大城市發展模式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

中鎮的發展思路就是避免大城市所帶來的城市病,確實,大城市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科學發展、帶動作用、示範效應、集群效應、規模效應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城市帶。可大城市發展帶來的問題——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社會問題等等都日益被社會所廣泛關注,並且歐美一些大城市也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大城市、特大城市已經不再適合人類生活質量和幸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