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城鎮化的“中鎮”模式選擇(3 / 3)

在這些原則中“統籌城鄉”就是要求在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過程中,改變和摒棄過去那種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分治”的觀念和做法,通過體製改革和政策調整削弱並逐步消除城鄉之間的樊籬,促進城市與農村發展的協調,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和諧相處。“節約土地”就是指城鎮化速度要適度,要改變過去土地城鎮化速度大大快於人口城鎮化速度,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耕種越來越少的土地的現象,實現城鎮化與農民市民化相協調,城鎮化與土地集約經營相統一。“布局合理”就是指城鎮的空間分布及規模要與經濟布局、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促進城鎮的空間結構與產業積聚的空間結構相協調、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相協調、城鎮化的區域發展相協調,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空間布局。“功能完善”就是指城鎮要通過集聚、擴散、帶動等方式確保自己所占有的資源稟賦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使整個城市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礎上進人更高的運行層次,從而使城鎮中心地區及其外圍乃至更多地區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以大帶小”就是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通過輻射擴散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使其人口和產業不斷積聚,城鎮規模實現擴張,城鎮品位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從而達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局麵。

我們認為,這些原則以及對這些原則的解讀都透露出這樣的內涵:節約或者節省。最為節約或者最有效率的持續發展成為這些原則中最為核心原則。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等原則所內含的統一意義就在於實現城鎮本身的集聚特征。

5 中鎮模式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的中等城鎮化

中等城市既可發揮工業生產與城市社區的聚集效應,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像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就曾提出,我國城市化道路應該采取“放大控小,以中為重”的政策。所謂“放大”就是放開大城市的城門,不要人為控製其規模,也不要人為去擴大。“大城市吸納外來要素的能力強,市場機製也比較健全,自調解能力強。中央政府對大城市應采取放開的政策,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而“控小”則是指要調控小城鎮的發展,防止盲目地“遍地開花”。小城鎮和一般小城市積聚規模小,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少,周圍農民進入這些小城鎮大多隻提供勞動力要素,缺少其他要素與之配套。至於“以中為重”強調的是加快發展中等城市。特大城市積壓了越來越多的相對中、低檔人才和無適當投向的相對剩餘資金,而小城鎮對這些人才和資金又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因此,隻有中等城市可以把農村和大、特大城市這兩端剩餘的要素重新組合起來。中等城市已經積聚了相當的人氣、市氣,具有一定的輻射力、吸納力。相對大城市的中低檔人才,到了中等城市,地位相對提高,可以獲得比他們在大城市所能得到的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城鄉兩種要素在中等城市異地結合,產生新的生產力,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在正常的城市化進程中,不必為城市規模操心,完全可以讓市場去選擇。但我國目前是城市化嚴重滯後,而且結構扭曲,在眾多城市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城市,還有數以萬計的規模極不經濟的小城鎮,卻缺少百萬級的大城市。因而中等城市的擴容就成為當務之急,需要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個人認為,當前加速中等城市擴容,推動它們向大城市發展是見效最快的戰略措施。

從城鎮發展思路上看,中鎮是內涵發展、注重質量的。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發揮城鎮相對農村的各種優勢,以集聚效應推進全麵發展,而不僅僅是單方麵的人口轉移或是建高樓、建工廠。中鎮恰恰抓住了這一核心問題,在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同時,更強調城鎮內在質量的全麵提升,也就是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長期以來我們粗放式用地、用能的習慣,明確了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中鎮的發展也因此由以往片麵注重追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人口轉移速度和工商業簡單堆疊改變為以提升城鎮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實現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內需旺盛、農工商協調發展的目標,成為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美好歸宿。

中鎮的規模和發展思路決定了其建設和運行是節約、環保的。資源環境基礎是否牢固,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而中鎮化正是建立在資源能源承載力基礎上的城鎮化,其占地麵積、人口數量適中,避免了城市麵積過度擴張造成的資源壓力,避免了人口密度過大造成的環境惡化;其內涵式發展思路注重科學規劃建設、注重完善基礎設施,避免了小城鎮過度分散、遍地開花造成的資源浪費,避免了無序生產生活造成的環境破壞。隨著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中鎮模式運行高效率、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的優越性將更加突出。

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中鎮其實是綜合考慮到大城市和小城鎮的諸多問題和優勢基礎上的取長補短。

5.1 中鎮的判別與認定原則

第一,在國際上不同的發展水平或者城鎮化率其中鎮的認定標準是不同的。對中國來說,中鎮的發展具有區域特征。如果按照統一標準,東部發達地區的中鎮數量就會多一些。

第二,中鎮的來源,一是可以是由小鎮發展而來,這是一種自然生成的中鎮;二是合並小鎮而生成,這是一種人為規劃而形成。中鎮的來源總體上是同這個地區的整體城鎮化率和推進方針有關。在快速城鎮化階段,中鎮形成的人為特征就很明顯,形成的速率也就較快。

第三,中鎮可以是一種長期持有的形態特征,可以在一段時間或者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這種特征;但是總體說來,中鎮是小鎮到小城的過渡形態。

5.2 一般來說,多大人口、產業規模才算“中鎮”

第一,人口特征。本地人口在5萬人及以上(上線可以到設置小城市的界限),非農業人口在鎮本地人口的一半及以上;外來人口在2萬人及以上(上線可以到設置小城市的界限)。

第二,產業(值)特征。以非農業為主要產業,人均GDP在1萬元及以上,人均工業總產值在5萬元及以上,國內生產總值在3萬元及以上,年財政收入1億元及以上。

第三,轄域特征。中鎮政區規模為50平方公裏及以上,人口密度1萬人/平方公裏。

第四,結構特征。具有小城市的結構和功能,有逐步完成的社會保障體係,有逐步完善的城市服務體係,其中有較高的自來水普及率、道路鋪裝率和有較好的排水係統。

5.3 如何建設中鎮

中鎮的建設就是要有機整合地理位置相接的若幹小城鎮,將人與土地、工業與商業、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都考慮在內進行最優化的城鎮人口和基礎設施配置,整體規劃、長遠規劃,避免大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首先,中鎮是城鎮生長的邏輯模式。城鎮化作為一個體係和過程,處在一種結構化的變化中。城鎮本身也有一個不斷動態發展的過程。一般說來,大城市由中等城市演變而來,而中等城市又由小城鎮發展而來。同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鎮平均人口規模也在不斷提高。在一個城鎮體係中,有一些處於中間層次的城鎮,雖然在數量上比小城鎮少,但是由於它們一般都具有較好區位條件,在城鎮間的競爭中,能夠爭取到更多的各種經濟要素到這類城鎮,因而能夠得到較快的成長。世界城鎮化發展的中間化趨勢導致的結果是人口和產業活動越來越多地向中等規模的城鎮或處於中間層次上的城鎮集中。從整個城鎮體係結構以及城鎮與腹地的關係來看,這些城鎮就是區域性的中心城鎮。因此,城鎮化的中間化造就的是大量的區域性中心城鎮,結果是大大提高了區域性中心城市在整個城鎮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種區域性中心城鎮的大量產生以及人口和經濟活動向處於中間層次的城鎮的集中,加速了城鎮體係的人口分布的“紡錘型”化,進一步提高了城鎮體係的平衡性與穩定性。

其次,中鎮化是節約型城鎮化模式的實踐機製。導致城鎮化中間化的原因一是製造業向郊區或中等城鎮的遷移;二是中等城鎮服務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對農村和小城鎮的輻射能力不斷增強;三是市場的日益專業化和分散化,許多商品和服務的聚集與分散功能都由大城市轉移至中等城市,同時還有不少原來由小城鎮主要承擔的商品和服務的聚集與分散功能,由於產業規模的擴大,而轉移到輻射範圍更大的中等城市中來,這樣中等城鎮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流通功能。這些都使處於中間層次上的城鎮越來越成為人口和產業活動的主體;四是既能有效地避免大城市的弊端,又能具有小城鎮無法比擬的規模效應。集中了大城市和小城鎮的所有優點,而沒有它們各自所無法克服的缺點。中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大城市不可持續發展和小城鎮難以發揮更大區域輻射功能的問題,既迎合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帶來的人們對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同時還促進了各類小城鎮的發展,使區域性中心城市成為帶動城鎮化發展的主導力量。

當然,中鎮的建設既需要尊重發展規律性,也要注重人為幹預性,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中鎮內涵化發展,使之成為現階段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郭強,汪斌鋒.中鎮:中國節約型城鎮化模式[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

[2] 郭強,菅強.中國城鎮化的困局與破局——中鎮模式的設想與檢視[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1,(3).

[3] 王芝眉.論我國城鎮化的中鎮模式[J].探索與爭鳴, 2012,(12).

[4] 夏學鑾.中鎮和江村:中外社區研究比較——費孝通社區研究探微[J].學習與實踐,2008,(7).

[5] 郭強,郭根.節約型城鎮化模式的理論建構[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2).

[6] 仇保興.為什麼要走資源節約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J].中國建設信息,2005,(7).

[7] 蔣國平.資源節約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探析[J].改革與戰略,2006,(8).

[8] 孫曉東.美國城鎮化發展的啟示:我國要走資源節約型城鎮化道路[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9] 孫永萍,李政國.基於主成分分析的南寧市節約型城鎮建設評價[J].廣西科學院學報,2010,(2).

[10] Robert Eagly.he Structure of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1] Romer 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002-1037.

責任編輯:王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