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女哪吒兩個少女的慘綠青春(1 / 2)

少女哪吒兩個少女的慘綠青春

首映

作者:王耀臣 Pearfish

沒有“墮胎”的青春片

“我覺得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審美。”導演李霄峰在《少女哪吒》的點映會上說。李霄峰跟電影的淵源,是從影迷開始起步:早年給陸川的電影《可可西裏》拍攝紀錄片,然後做電影的文學策劃,而後是編劇,他還是張元《達達》的男主角,最後成為導演,進入電影工業的核心。從這份履曆來看,就不難理解李霄峰對“審美”的要求。

自趙薇的《致青春》始,青春片成了華語銀幕上的寵兒。《少女哪吒》卻表現出與《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完全不同的氣質。李霄峰第一次讀到綠妖的小說時,“有點被震住了”。李霄峰和綠妖都是70年代末生人,小說裏兩個女主人公王曉冰和李小路,一直互相寫信,從十幾歲寫到三十幾歲,李霄峰感受到一種共通的東西:漂泊感。

電影砍掉了曉冰成年後的故事。在小說中,她出去漂泊,為了養活自己,甚至做過“小姐”—但在電影裏,她在成年之前就自殺了。李霄峰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死掉了,跟她肉體死掉了沒有區別,所以他決定不能再描寫她成年之後的生活。

《少女哪吒》沒有當下最熱的青春片裏墮胎、狗血、撕逼這些元素。當影片講述到兩個女孩遭遇的愛情時,極其克製。小路和熱愛武術的徐傑也就是騎騎單車,曉冰和李教官的情愫更加懵懂和節製,最多隻有拉拉小手。這樣的安排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稱的,每個人物的行為都有邏輯和出處,顯得真實可信。

少女的反叛

“哪吒”在神話中是一個男性角色,電影裏的兩個少女都帶著哪吒一樣的決絕和對殘酷世界的反抗。李小路和王曉冰在童年時結下的友誼是一種壯烈的“革命情誼”,但它到最後也沒能挽救曉冰。曉冰是一個與這個世界更加格格不入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感情莫名冷淡。王曉冰去找過李小路三次。其中一次,她們在原來熟悉的河堤邊走,曉路跳入河中,再次爬起來時與小路隔河相望,這是一次試探,這時的小路已經不能理解曉冰了。

李霄峰覺得這就是他理解的人與人的關係:我們在成長的曆程裏,有很多機會是可以跟別人忽然之間相交很深的,但很快就會慢慢冷淡。人的內心,對待事物的方法和態度,都是一直在轉變的。

摧毀少女曉冰的是壓抑的家庭和孤獨感,來自父母無時無刻不在的精神壓迫。這種著墨與主人公與上一輩家庭關係的青春片在時下是難得的。這種投射實際是一代人的表達:作為獨生子女的無言孤獨,遭遇父母爭吵時的無助,母親的監視,父親的缺席,對成人世界的恐懼和厭惡一覽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