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的原始生命力
首映
作者:王耀臣 陳丹霞
楊光(萬國鵬飾)與曉帆(王婷飾)素不相識,但卻坐著同一輛大巴,帶著各自的理想和信念,來到橫店這個被稱為“中國好萊塢”的最大影視基地。失戀的曉帆碰到了橫店的老群眾演員李釗,在李釗的幫助下,她慢慢地融入了橫店的各個劇組。
香港導演傾心之作
2011年,爾冬升剛拍完《大魔術師》,處於作品創作間的空檔期。2012年初,爾冬升去橫店探班徐克。在橫店裏轉悠時,他發現輾轉於各個片場的群眾演員非常有意思,後來他才知道這群人被稱為“橫漂”。
“橫漂”指常年在橫店當群眾演員的人,他們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專業表演經曆,隻憑著對表演的熱愛一頭紮進橫店。“盡管看不到希望,但這些年輕人,每天依然那麼努力地拍戲,他們告訴我,‘不來這裏怎麼知道自己不行,來這裏最多後悔兩年,不來我會後悔一輩子。’”爾冬升做了一個決定,他要把這些“橫漂”的生活拍成一部電影,名字就叫《我是路人甲》。這個決定,也讓爾冬升的作品空檔期,一下子空了三年。
一個原本擅長港式風格電影的香港導演,決意拍一部講述橫店群演故事的電影,而這些群演每天的工作就是輾轉橫店各大曆史、戰爭、宮廷戲的片場,飾演各種士兵、死屍、宮女等。這種“戲中戲”的場景更多來自內地影視作品,本身就不是香港導演能夠駕馭自如的,更遑論“群演”本身就是一個導演不會去深入了解的群體。這一次為了真實呈現“橫漂”生活,爾冬升在橫店片場駐紮三年,每天細致觀察“路人甲”的生活。“為了這部電影,我們收集路人甲們的視頻資料200多個,編錄文字超過100萬字。”
為了還原“戲中戲”的逼真場麵,爾冬升甚至為每一部戲中戲編寫片名,例如《宮闕如霜》《列國梟雄》等,同時在場景、道具、服裝等細節上力求精致。例如在戲中戲《硝煙下的對決》的一場突圍戲中,為了營造震撼逼真的爆破效果,劇組在石礦山埋下了近500個爆炸點,整場戲耗時9個工作日才拍攝完成。
爾冬升還堅持自己搭景,“好多人覺得香港導演對這種曆史題材作品的把控不夠嚴謹,這次我想要挑戰一下。”《我是路人甲》前後三年的製作周期,共輾轉了50多個場景,片場跨越了零上40到零下35攝氏度。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製作水準讓人期待,也讓人看到了爾冬升在裏麵傾注的心力。
“橫漂”一族本色演繹
《我是路人甲》最引人矚目的地方,是爾冬升啟用了20多名真正的“橫漂”群演來擔綱影片主演。讓橫店群演飾演橫店群演,可謂是本色出演。這些“路人甲”演員,實際上會為電影帶來一股原始真實的生命力,“大演員從來不會給我真實的一麵,這些群眾演員不同,他們沒有能力掩飾自己,反應非常直接。”爾冬升希冀用這些群演身上的樸素而本真的生命力,帶動電影的感染力,以一種直接不修飾的切入態度,深刻化影片的背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