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對民國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他的《霸王別姬》《風月》《梅蘭芳》都是以這個時代為背景。他曾在拍《梅蘭芳》時談到對民國的理解,八個字,“三教九流,和光同塵”。陳凱歌不可能放棄他風格化的哲理思考,而這種思考,在《孩子王》和《邊走邊唱》之後,就必然要尋找現實的根基,民國,就是個完美的人性試驗場。所謂三教九流,就是紛繁俗世,而和光同塵,則是主角所追求的超脫境界。
劇組在香河影視基地拍攝時,記者前往探班,正好是王寶強初出茅廬,見識世間繁華的夜景戲。這場戲最能體現導演對民國市井氣息的掌控。劇組從中午開始就準備燈光布景,記者觀察到,路邊攤鋪的包子燒雞,都是真的放在鍋裏蒸著,旁邊放著的銅幣,也頗為講究,並不因為給不到特寫而蒙混過關,甚至中藥店裏的各種藥品標簽,都是用了手工小楷,並不是偷懶的Word打印字體。但令人困惑的是,更加顯眼的店鋪招牌,卻是一眼望去的影視城標配Word體—若無意外,這個明顯的BUG是為節省成本,故意留給後期處理的。
道士下山
[導演]
陳凱歌
[主演]
王寶強
郭富城
張震
林誌玲
[類型]
喜劇/奇幻/冒險
[上映日期]
2015年7月3日(中國大陸)
加上《道士下山》中的查老板,這已經是陳凱歌第三部涉及到梨園界的電影了,之前是《霸王別姬》和《梅蘭芳》。他肯定有他的迷戀。他是戲迷?陳凱歌小時候經常看戲,因為他家附近就有個京劇院,他對梨園典故也比較熟悉,這個行當裏的人,待人處世的方式跟一般社會不一樣,形成很封閉的生態圈。但正是因為這種封閉性,讓它能夠保存下來。陳凱歌對京劇有獨特看法,一直延續到今天。他認為京劇不是古老的藝術形式,而是很時尚的東西。它高級之處就在於把虛實結合得那麼好:“一根馬鞭就是一匹馬,三五個人就是千軍萬馬。一直到革命樣板戲,楊子榮一上來還是一根馬鞭,這東西它改不了。”但若說他是戲迷,卻又沒到那份上,他自己就說“不熟一二百出戲是不能叫戲迷的。”
那麼,他迷戀的是伶人?他對張國榮確實有傾慕之情,初次見麵就覺得對方有“高標出世”的感覺,生在香港這樣的煙花地,卻能這般幹淨。他看到張國榮的定妝照時,被不可方物的美震驚了:“本來京劇的化妝和箍頭都使眼角稍稍往上吊著,而他又不怎麼抬頭,那真是個千嬌百媚。”而在內心裏,他對伶人的品質又是懷著欽佩的,他曾說想給梅蘭芳寄封信,就寫:“我鬥膽拍了一個電影是關於您的……您的情感、您的思想、您的傲骨,是加入了我自己的欽佩進去的,我不知道做得夠不夠好,可能不夠好,那我就請梅先生包涵我。”
然而,程蝶衣和梅蘭芳都是旦角,而《道士下山》中的查老板是武生,從審美角度來說,是不同的。如果說陳凱歌隻是迷戀伶人的美貌,是說不過去的。很可能他著迷的是一種伶人的氣質,而這種氣質,在當今社會,已經消失殆盡。他曾說自己深居簡出,不上網,也不用手機。走在北京大街上,一點也不喜歡高樓大廈,問個路,結果回答的是外地口音,這才醒悟,原來已經麵目全非。他有句話,說的是自己,也是京劇:“我身邊我熟悉的這些人和事都不在了,我還孤單單地活著。”他迷戀的是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