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詩人陸遊,號放翁,在他八十六年的人生旅程中,總共創作了上萬首詩詞,是中國曆史上留存詩詞最多的詩人,也是古代詩人中享年最長的老壽星。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是,古稀之年的陸遊,依然“老軀健似中年日”(《閑遊》)、“頑健人言見未曾”(《示二子》)。古人常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為判定古稀老人身體是否健康的標準。而八十歲以後的陸遊,依然“發猶半黑臉猶紅”、“齒牢尚可嚼幹肉”(《老健》),甚至還不時洗洗冷水浴,“疏泉洗石誇身健”(《秋思》)。
仔細閱讀陸放翁的《劍南詩稿》,不難發現陸遊的健康長壽與他養生有道是密不可分的。(一)
在解讀陸遊養生有道之前,還是讓我們先翻翻陸遊的詩作,看看他是怎麼認識養生的:
養生如藝樹,培養要得宜。
常使無夭傷,自有幹雲時。
陸遊在這首詩中說:養生就像種樹,種植培育的方法要恰當、適宜。隻要從幼苗時就得到及時正確的養護,沒受傷、沒夭折,無論多麼弱小的幼苗,最終一定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吾身本無患,衛養在得宜。
一毫不加謹,百疾所由茲。
在陸遊看來,人的身體和樹苗一樣,如果沒有先天或遺傳性疾病,大家的身體素質基本都差不多,也可以說,都可以做到沒有疾病。人之所以患病,大多是後天不注意養生導致的。從這個角度講,陸遊的養生觀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即隻要掌握有適宜的、正確的養生方法,每個人都能夠活到古稀之年。
為了讓人們理解、認同他的養生理念,陸遊盡量用身邊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作譬喻詮釋,想以此引導人們將養生保健的行為貫徹於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之中:
灰深火可宿,炷小燈耐久。
長流故不腐,易成必速朽。
他說:火星深埋,可以保存較長時間不至於熄滅;燈芯撚小,可使燈火燃燒的時間更長一些;人的精力和體力如果保持細水長流,也可以益壽延年。相反,如果幹什麼都急於求成,結果常常正好相反,反而會腐朽得更快、死亡得更早。陸遊勸人注重養生保健,簡直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
(二)
綜觀陸遊留存的數百首養生詩詞,其對養生保健的認識與親身實踐,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麵:始終保持一顆童心和清靜無為的心境,精神生活充實有寄托,樂於人際交流和溝通,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勞作,注重飲食起居的保健衛生,其中,前三項屬養心,後兩項屬養身。
第一,始終保持一顆童心和清靜無為的心境。
陸遊一生坎坷多艱,曆經磨難,心中生有憤懣不平之情在所難免。但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陸遊都不會讓這種憤懣不平的情緒無限製地蔓延,更不會讓其成為主宰:“人生由來不滿百,安得朝夕事隱憂”、“俗事不教來眼境,閑愁那許上眉端”(《初寒在告有感》)。他認為,人生在任何時候,都離不開樂觀、豁達心境,悲觀失望無異於作賤自己,自己為自己減壽。天下沒有過不了的坎兒,許多困難“本來隻道千鈞重,看破原無一羽輕。日月光明天廣大,不妨嘯傲過平生。”(《書事》)。因此,麵對逆境他總是微笑相迎:“紛紛謗譽何勞問”、“莫厭相逢笑口開”。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陸遊的日子過得都比較清貧,但是他卻很悠閑、很自在:“省事貧猶富,寬懷客勝家。充虛一簞飯,遣睡半甌茶。有興閑垂釣,逢歡醉插花。皋橋亦可死,處處是生涯。”清靜無為的心境讓陸遊“悠悠心太平”、“處處佳風月”。甚至當住房破敗得已經不蔽風雨時,他照樣吟詩長歌如故:“昨夕風掀屋,今朝雨淋牆,雖知柴米貴,不廢野歌長。”
要想清靜無為的心境長存,就必須擁有一顆永不衰老、天真活潑的童心:“老翁垂七十,其實似童兒。山果啼呼覓,鄉儺喜相隨。群嬉累瓦塔,獨立照盆池。更挾殘書讀,渾如上學時。”(《書適》)“殘年真欲數期頤,一事無營飽即嬉。身入兒童鬥草社,心如太古結繩時。騰騰不許諸人會,兀兀從嘲老子癡。亦複城中買鹽酪,菜羹有味淡方知。”(《老身自詠》)。若不是陸遊自己活靈活現地自我描述,人們很難想象到一個退休回鄉的七十多歲的“廳局級幹部”,會和一群兒童混在一起摘山果,看社戲,鬥草,玩累瓦遊戲,甚至和重孫子一塊騎竹馬。當有人問他養生長壽的秘訣時,陸遊的回答是“人生隻要常無事,忿欲紛紛喜見侵。贈子秘傳安樂法,秋毫莫遣動吾心。”(《書意》)“靈府不搖神泰定,病根一去脈和平。金丹妙處無多子,隻要先生兩眼明。”(《仲秋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