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為之一:遠離“三疾”
“三疾”是蘇東坡對道家養生經驗另辟蹊徑的一種認識和總結。蘇東坡認為,修煉學習道家的“神仙之術”(即養生術)有三個可怕的敵人,“一忿躁,二陰險,三貪欲”。隻有摒除此“三疾”,才可能談及學習或修煉道家養生。這是因為忿躁、陰險、貪欲這三個“敵人”,皆與道家崇尚的清靜無為、尊道貴德、少思寡欲格格不入,背道而馳。一個人如果被“三疾”纏身,內心就不可能平衡,而內心的不平衡,又會讓各種疾病紛至遝來。所以,要想身心健康,首先應除去三疾。
蘇東坡寫過一篇著名的養生論文——《養老篇》,用短短十四句話四十二個字,講述了日常生活中從飲食、心理、到起居、行走、養護五官、練氣功等諸多方麵的養生之道,從而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唯有遠離“三疾”,才能實現健康長壽。這十四話是:“軟蒸飯,爛煮肉。溫羹湯,厚氈褥。少飲酒,惺惺宿。緩緩行,雙拳曲。虛其心,實其腹。喪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
有所不為之二:不忘“四戒”
所謂“四戒”,是指蘇東坡被貶黃州時,於元豐三年十一月,在雪堂書寫的四條養生座右銘。總共三十二字:“出輿入輦,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蘇東坡認為,出行最要不得的是來回乘車,這樣會導致腿腳肌肉萎縮;住房最好不要住高堂華屋,以避免嬌慣了的身體經不起日曬風吹;男人最忌諱沉湎在漂亮女人的溫柔鄉中,因為這無異於一棵大樹被伐木的斧頭所包圍;吃東西最不該吃的是那些甘美肥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吃進肚子裏以後,與喝斷腸藥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說及“皓齒蛾眉,伐性之斧”,我不由想起蘇東坡在《東坡誌林》中講述的一個小笑話:有一天,太守楊君素、通判張公規邀蘇東坡一道去安國寺旅遊,遊玩過程中大家聊到道家調氣養生之事。蘇東坡說:學習道家養生,別的皆不在話下,都能做到,最難的就是遠離女色,杜絕性生活。通判張公規接著蘇東坡的話茬說道:蘇武被扣留在匈奴,渴飲雪饑吞氈,自殺未死被人踏背出血,從沒說一語軟話,對死生可以說是看得很透、很淡。然而連他都和匈奴女子生了一個兒子,而且還是在貧窮寒苦的北海畔。如果是在華麗的洞房中,那還得了!由此可知杜絕性欲之不易。眾人聽後,無不大笑。蘇東坡通過講述幽默笑話,發出“養生難在去欲”的感歎,實際上是提出了當時人們羞於啟齒又難以回避的一個敏感問題,即:如何看待養生與性欲的關係。現代性學研究表明,和諧的性生活不但對人身心的健康沒有害處,而且有益於養生。因此,蘇東坡所說的“皓齒蛾眉,伐性之斧”並不完全正確。正確的應該是,既不提倡有違人之本性的“禁欲”、“絕欲”,又反對傷身伐性的“縱欲”。其實蘇東坡在內心深處主張“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製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隻不過在當時那個理學禁錮的時代,有些話他不好明言。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誌,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個人注意養生外,還潛心研究醫藥,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蘇東坡主張,應該把上述四戒,書寫成條幅,張貼到門窗、幾席、廚房等處,讓人坐臥行走,隨時可見。不僅體現了蘇東坡防患於未然的養生防病之道,而且也充分說明他具有尊道貴德、修身養性、自警自律的高度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