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白居易養生詩概說(1 / 3)

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772~846年)流傳至今的三千多首詩歌作品中,涉及養生之道的詩作大約有一百多篇,內容所及,幾乎涉足了養生保健的所有領域。其中,既有對前人養生經驗的借鑒和傳承,也有對自己養生實踐及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一)

讀罷白居易留下的養生詩作,人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白居易養生既不是趨時尚、趕時髦,更不是無病呻吟,為養生而養生。他所有的養生行為,幾乎都是在相關理論指導下,有目的有方法的探索和實驗。正是這些養生活動,幫助他走出了人生的逆境,奔向了健康和長壽之路。

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之後,仕途順利,意氣風發,正如他在《新製布裘》詩中所述“: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上書獻策,賦詩撰文,整個身心都撲在了對現實社會進行改革上麵。因此,這一時期很少見到白居易寫什麼養生詩。即使有,也大多是對服藥求長生的批判,對貪官汙吏、社會不公的批評。著名的批評求仙、服藥詩《海漫漫》就創作於這一時期:“君看驪山頂上茂陵頭,畢竟悲風吹蔓草!何況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然而好景不長,白居易以詩文為武器抨擊守舊勢力,得罪了當朝權貴。他在44歲那年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是白居易一生政治生活的轉折點,也是他養生詩歌創作日益增多的分水嶺。在政治理想破滅,對君王失望的極度苦悶和思索中,白居易把視線轉向了老莊,乃至佛道哲學。在看破“紅塵”的同時,逐漸“勘透”生死,並對養生之道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大徹大悟的感覺和認識:“思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複不憂,是除老病藥。”

老子的《道德經》是引導白居易走進養生保健殿堂的第一個“導師”。他的《隱幾》詩,描繪的就是在這個殿堂中尋找到的美妙感覺:“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百體如槁木,兀然無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無所思。今日複明日,身心忽兩遺。”從此,白居易在這個殿堂裏樂不思蜀,所得漸多。

“身是醫王心是藥,不勞和扁到門前。”(《病中五絕句》)白居易養生有一個最大特點,那就是注重養心。至於如何養心,解讀白居易的“名字”就可找到答案。白居易,字樂天。白樂天養生,突出的就是一個“樂”字。不僅天天樂,而且在任何情況和境遇下,都能尋找到快樂。白居易尋找快樂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他寫過一首《知足吟》:“不種一壟田,倉中有餘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餘服。官閑離憂患,身泰無羈束。中人百戶稅,賓客一年祿。樽中不乏酒,籬下仍多菊。是物皆有餘,非心無所欲。吟君未貧作,同歌知足曲。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這首詩意在告訴人們,一個人身處逆境時,要善於和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例如詩中的農夫)比較。他還寫過一首《狂言示諸侄》:“世欺不識字,我忝攻文筆。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無疾。人老多憂累,我今婚嫁畢。心安不轉移,身泰無牽率。所以十年來,形神閑且逸。況當垂老歲,所要無多物。一裘暖過冬,一飯飽終日。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如我優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傍觀愚亦見,當己賢多失。不敢論他人,狂言示諸侄。”這首詩教導他的子侄們眼光要朝下看,不要朝上看。境遇發生不如意的變化時,要隨遇而安,要學會到哪山唱哪山歌。

當然,白居易在養生保健過程中也走過彎路,甚至也拜訪過道士,煉過丹藥。但每次他都能及時迷途知返,沒有給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大的危害。

白居易七十五歲那年,曾經寫過一篇《醉吟先生墓誌銘》。在這篇墓誌銘的序言中,白居易總結回顧了他一生(包括養生保健)的行事作為,說自己“前後曆官二十任,食祿四十年,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誌。”可謂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