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價格歧視經濟現象的分析(1 / 2)

價格歧視經濟現象的分析

經濟視野

作者:袁彥莉

摘 要:現實生活中存在一種現象——同種商品,價格不同,這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經濟學中稱為價格歧視。我們都知道廠商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在壟斷市場上廠商的定價策略就是差別定價,也就是所稱的價格歧視。

關鍵詞:價格歧視;消費剩餘;利潤

一、價格歧視的定義

價格歧視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就同一種商品或者服務,對若幹買主實行不同的售價,則構成價格歧視行為。

價格歧視是一種重要的壟斷定價行為,是壟斷企業通過差別價格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定價策略。肯德基的夏日酷飲係列飲料有句廣告語:第二杯半價。肯德基一杯愛爾蘭雪頂咖啡買9塊錢,但是第二杯的價格就是4塊五。理解價格歧視概念的時候,我們必須抓住它的關鍵點——產品必須是同一產品。產品不同,價格不同,則不屬於價格歧視。同樣的一杯愛爾蘭雪頂咖啡,肯德基向消費者收取的價格是9塊和4塊5,這就是價格歧視。

二、廠商實行價格歧視的條件

1.對市場擁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權力,可以控製商品價格。壟斷力越強,對價格的控製力也就越強。也就是說廠商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不容易被替代,一旦被替代,廠商也就失去了對價格的控製性。

2.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彈性。彈性越小的商品越能夠實行價格歧視,因為彈性小的商品跟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不管廠商如何定價,我們都得買,就比如水。

3.限製消費者之間的套利行為。就是廠商可以成功的分離開市場,使那些以較低價買入的消費者不能再以更較高價賣給願意支付高價的消費者。如果套利者存在的話,價格歧視策略就失效了。

三、價格歧視的形式

1.一級價格歧視

一級價格歧視也叫完全價格歧視。廠商就同一商品對不同的消費者製定不同的銷售價格,就好像廠商提前知道每一個消費者對商品所能支付的最大貨幣量,並以消費者所能接受的最大預期決定商品價格,其價格恰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價格,從而獲得每個消費者的全部消費剩餘,賺取最大的壟斷利潤。實行一級價格歧視要求比較苛刻,現實中完全價格歧視的例子很少,至多隻有近似的情況。

2.二級價格歧視

廠商根據消費者的不同消費量或“區段”索取不同價格。實行二級價格歧視廠商的利潤會增加,消費者部分消費剩餘被壟斷廠商占有。現實生活中,二級價格歧視比較普遍,公共事業部門等一些容易度量和記錄的消費行為的廠商普遍采用這種形式的價格歧視。比如,電力、水利公司根據消費者使用量實行的分段定價,電信公司根據消費者通話或上網時長實行的區別價格,快餐行業的套餐服務,商家的“買二送一”活動。

3.三級價格歧視

廠商對同一商品,對不同的消費者或在不同的市場上,依據需求彈性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對需求彈性大的消費者或市場收取較低的價格,對需求彈性小的消費者或市場收取較高的價格。通過這種方法,廠商從需求彈性較小的消費者或市場那裏獲取更多的消費剩餘。三級價格歧視是最普遍的價格歧視形式。比如,同一商品網上價格要比實體店的價格要低,同一旅遊產品黃金周價格比非黃金周的價格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