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食物涼後再冷藏許多人在冷藏食物前,習慣先將食物在冰箱外放涼,然後再放入冰箱冷藏室冷藏,以為這樣做能節省一點電,但從食品衛生角度來說,並不科學。

冷藏食品的目的是抑製細菌的生長,但冰箱本身是不能殺滅細菌的。實驗顯示烹製過的食物暴露在空氣中,很快便會有空氣中的細菌附著在食品上,而且細菌的數量與食物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成正比。

因此,越早將不準備食用的食品放入冰箱冷藏,細菌繁殖數越少,食品的保質期也就越長。

忌煮飯用自來水用自來水煮飯,維生素B1損失程度和煮飯時間相關,一般損失30%。若用開水煮飯就不會有這麼多損失。所以煮飯宜用開水。

忌米淘得越幹淨越好有人認為米淘得越幹淨越好,這並不科學。

穀粒由4部分組成,從外往裏數分別為穀皮、糊粉層、胚乳和位於穀粒一端的穀胚。穀皮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B族維生素和無機鹽;糊粉層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豐富,並含有許多脂肪和無機鹽;胚乳層糖類含量最多;穀胚含有極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蛋白質、脂肪、糖類和無機鹽含量也較多。淘米時,米在水中浸泡和搓擦,米粒四周的營養極易流失,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各種無機鹽。經研究,淘米時損失維生素B130%~60%、維生素B2和煙酸20%~25%、無機鹽約70%、蛋白質約15.7%、糖類約2%。淘米時搓洗的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淘米水溫越高,各種營養素的損失越嚴重。

因此,認為米淘得越幹淨越好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忌做“炒鍋飯”有人喜歡在做菜後不洗鍋,直接將飯倒進鍋內翻炒,認為這樣做出的飯會比較香。殊不知炒菜後,鍋內的剩餘物質,不但有油,而且還有味精、食鹽、醬油等,由於鍋熱而發生焦化,產生亞硝胺。亞硝胺是致癌的潛在因子。因此,“炒鍋飯”雖然味香,但不宜常吃。

忌煮雞蛋超過5分鍾雞蛋煮的時間過長,蛋黃就會由黃色變成綠色。這是由於蛋黃中亞鐵離子與蛋白中的硫離子化合為難溶的硫化亞鐵所致。

這種硫化亞鐵很難被人體吸收利用,因而也降低了雞蛋的營養價值。因此,煮雞蛋時間以水沸後5分鍾為宜。

忌多吃禽類禽類的公雞、雞頭、鵝肉、雞翅、雞爪等,這類食物主動而性升浮,食用後易動風升陽,觸發肝陽頭痛、肝風腦暈等症狀。

此外,還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據中醫師介紹,雞肉尤其是公雞肉,能動風助肝火,引起肝木偏亢,導致慢性旰炎及高血壓等病的複發。

另外,雞蛋雖不屬發物,但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不宜超過2個。尤其是肝炎、過敏、高血脂、高熱、腎髒病、腹瀉的病人,更不宜多吃。

忌蔬菜不浸泡就燒對於蔬菜,目前最大的衛生問題是有機磷農藥的殘留,這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化學品之一,重度中毒可危及生命。防止蔬菜農藥汙染最積極的方法是加強農藥的使用管理,嚴禁有機磷農藥在蔬菜上使用。但在目前尚不能完全禁絕之前,對蔬菜作適當處理,以減少汙染量是可取的。經試驗研究證實,浸泡30分鍾再衝淨,可除去蔬菜上30%的農藥,若再燙泡1分鍾,則可減少80%。但浸泡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否則易腐爛。

有的家庭利用低溫保存蔬菜,如在毛豆、豌豆、蠶豆上市高峰季節多買一些,剝去殼用塑料袋包好後放在冷凍室裏,隨吃隨取,經濟實惠。殊不知這種做法會使這些豆中的營養素大量喪失。毛豆、豌豆、蠶豆等剛摘下來時都是還有生命的,一些氧化酶還有活力,可使豆類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被分解破壞。在冷凍條件下,這些酶活力隻是比常溫下低一些,分解營養素的速度慢一些,但不會停止,放得時間越久,損失越多。同時,用這種方法貯存的豆類,不但營養破壞多,而且口味差,會失去原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