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燒菜不加鍋蓋若蓋住鍋蓋燒菜,蔬菜中維生素B2隻損失15%~20%,如不蓋鍋蓋,就會多損失2倍~3倍。不加鍋蓋煮7分鍾維生素C的損失與蓋了鍋蓋煮25分鍾所損失的一樣,且維生素A也易被破壞。
忌炒菜加太多油炒菜時放油太多,菜的外部包了一層脂肪,調料滋味不易滲入菜內。食後消化液不能完全與食物接觸,不利於營養素消化吸收。因此,炒菜時應適量用油。
忌鮮筍切後即炒鮮筍味道鮮美、脆嫩可口,有“百搭配頭”之盛名,深受人們的青睞。鮮筍含有大量的草酸,影響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故在燒炒前應先把筍用開水燙3分鍾~5分鍾,使筍中大部分草酸分解,除去澀味,提高口感。在燒炒時要燒熟煮透,進一步消除草酸。
忌用微波爐烹調蔬菜用微波爐烹煮蔬菜,對其中的維生素C破壞較多。我們做了這樣的實驗,以市場上銷售的大白菜、黃瓜、綠豆芽、洋蔥為原料,分別采用急火快炒1分鍾、蒸煮7分鍾和微波爐(高功率)烹調2分鍾三種不同方法烹調。結果發現,使用微波爐烹調蔬菜時,維生素C的損失均較大。特別是黃瓜、綠豆芽、洋蔥等維生素C的損失量在50%以上。
忌炒菜、做湯時早放味精味精加熱時間太久,溫度過高,容易變質。在60℃~90℃的溶液中,味精的溶解度最高,也就是鮮味最足;在100℃可隨水蒸氣而揮發,造成浪費;若超過130℃,即變質為具有致癌性的焦穀氨酸鈉。所以炒菜及做湯時均官在起鍋前或後加入味精。
忌把食物燒熟後貯存烹飪後的食物,細胞壁都會破碎,所含有的營養成分就失去保護,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陽光的照射、空氣中的氧等多種原因而流失,特別是維生素由於性質不穩定,更容易丟失。燒熟的蔬菜放2小時,菜中各種維生素的損失率達30%;放4小時,損失率高達70%。存入冰箱中的菜肴所含的維生素也同樣會大大損失。發生糊化的澱粉,在室溫裏會重新凝結,難水解,不易被消化吸收,更失去營養價值。冷飯重複多次加熱,會使營養物質再受損失。煮熟的膳食是細菌繁殖滋生的場所,放在空氣中時間越長。越易腐敗變質。
忌煎魚早下薑煎魚放生薑是為了除去魚的腥味,但薑同魚一起下鍋,就起不了除腥作用。因此,煎魚時,忌早下薑,應該先把魚加熱一會,待魚肉蛋白質凝固後再加入生薑。
忌燒魚、蝦多加料灑燒魚、蝦時料酒放多了並不好。這是因為魚、蝦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而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是一種有機溶劑。當它與蛋白質分子接觸時,便進入到蛋白質分子中間,破壞其結構。如果過多加料酒,或者加入乙醇含量高的白酒,就會將大部分蛋白質破壞,那些被破壞的蛋白質膠體就會脫水分解,魚、蝦吃起來沒有彈性,口味不佳。
忌凍肉用熱水解凍有人從市場上買回凍肉、凍雞後,為了盡快烹飪,往往把它放進熱水或溫水裏解凍。這種做法是不當的。這樣解凍的肉烹調後,食起來肉老、乏味不香。
原來,這些肉類在冷凍貯藏時,都是速凍的。其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及組織間液體都迅速冷凍成冰,成為肌肉纖維細胞間的結晶體,其鮮味、香味均能保留。如果讓其在適當的溫度(6℃~8℃)下慢慢解凍,細胞間那些汁液結晶慢慢溶解後,仍可逐漸滲回細胞內,恢複至鮮肉的狀態,烹調時其味道仍和鮮肉差不多。如果把速凍肉放進熱水或溫水裏迅速解凍,細胞間結成冰的美味肉汁一下子就都溶化成液體,迅速流到組織外而丟失了。這些丟失的液體中,合有大量氨基酸和使肉香的物質,這樣解凍的肉烹調後,當然就會既老又乏味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