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喝隔夜茶隔夜茶因衝泡時間過長,茶葉中的茶多酚、類脂、芳香物質被氧化,不僅茶湯色暗、味差、香低,失去了品嚐價值,而且由於茶葉中的維生素C、尼克酸、氨基酸等營養素因氧化而減少,使茶湯營養價值降低。茶擱置過久極易受到外來的汙染,茶裏殘存的蛋白質、糖類等成為細菌、真菌繁殖的養料,使茶水變質,而且隔夜茶會產生較多的有毒物亞硝酸鹽。所以,喝隔夜茶是很不衛生的壞習慣。
忌沸開水沏茶沏茶不要用剛燒開的沸水直接沏,沸水沏茶會使茶葉鞣質的浸出和溶解隨著高溫持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從而造成茶水苦澀味過重,鞣酸也可使蛋白質凝固與鐵、鈣、鋅等結合,使人體無法吸收。鞣酸還會刺激胃腸黏膜,抑製胃液分泌,妨礙消化。
茶葉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如芳香油、茶堿、維生素等不耐熱,沸水會使其遭到破壞或揮發、分解、變化。一般可將燒開的沸水先灌入保溫瓶內,待水溫降到70℃~80℃時,再用來沏茶比較合適。有人認為不是剛燒開的水沏不開茶,其實。60℃的水就可溶解茶葉中的氨基酸,70℃的水就可溶解茶葉中的鞣酸、咖啡堿。
忌用濃茶解酒人飲酒後,乙醇進入人體對神經係統有興奮作用,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尤其是當人醉酒時,這種興奮作用就會加劇並轉變為一種不良的刺激作用。茶葉中所含有的茶堿、咖啡因同樣具有興奮心髒的作用。用濃茶解酒,這對心髒來說,無異於火上澆油,進而加速了心髒跳動,加重了心髒負擔,濃茶非但不能解酒,反而會增加不適,適得其反。
忌不清洗茶杯上的茶垢許多人有一種習慣,不擦洗茶杯、茶壺,以致茶杯、茶壺的表麵積澱了厚厚一層棕褐色茶垢。茶垢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但許多人還不以為然。茶垢是茶多酚類物質與空氣和水氧化的產物,它黏附於茶杯、茶壺的表麵,形成厚厚一層。粗陶茶具表麵茶垢特別多。茶垢中含有砷、汞、鎘、鉛等多種有害物質。茶垢進入人的消化係統後,極易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結合沉澱,阻礙胃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甚至使腎、肝、胃發生炎症和病變。潰瘍病人攝入茶垢後,容易使病情惡化。為了身體健康,請經常擦洗茶具,除去表麵積澱的一層棕褐色茶垢。
忌食魚膽明目民間流傳著一種十分危險的說法,魚膽可以瀉火、明目,用眼過度或視力下降、視物不清者可吞食魚膽明目。其實不然,吞食魚膽非但明目不成,反而會出現中毒症狀。我國每年總有吞食魚膽中毒身亡的報道。輕度中毒表現為頭暈、上腹不適、惡心、嘔吐、腹痛;重度中毒會出現胃腸黏膜出血、肝腎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等症狀,甚至全身髒器衰竭而死亡。醫學證實,青魚、草魚、鯉魚等魚膽中。有一種鯉醇的物質,是一種強毒素,0.1毫升鯉醇就可使實驗鼠立即死亡,並且鯉醇化學特性穩定,耐熱又耐酸,一般燒煮不能破壞其毒性,魚膽不論生吞、燒熟或者酒泡,吃後都會中毒。
忌隻選食紅殼蛋據研究證實,雞蛋殼顏色的深淺,主要是由於雞的品種不同所致,“來亨雞”生的蛋就是白色的。蛋殼和蛋黃顏色不同的雞蛋,取樣進行營養成分的分析比較,證實它們含有的蛋白質、礦物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沒有明顯的差別。所以,以蛋殼的顏色論營養是不科學的,應以新鮮程度論質量。
忌生吃醬油醬油是以豆餅、麩皮、黃豆等為原料,通過發酵,再經高溫消毒後製成的調味食品。醬油是一種富含營養的調味品。
按說醬油不經加熱也可以食用。但是由於在生產、貯存、運輸、銷售等過程中,常因衛生條件不良而造成醬油被汙染,甚至混入腸道傳染病的致病菌。科學實驗證實,傷寒杆菌在醬油中能生存29天,痢疾杆菌能生存2天。有很多人不經加熱就把醬油用於涼拌菜,這就有致病的危險,所以醬油最好加熱。另外,市場上銷售的瓶裝宴會醬油、蘑菇醬油、蝦子醬油,由於密封性好,汙染可能少,不必加熱也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