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任務驅動法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1 / 2)

基於任務驅動法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學術研究

作者:陳俊斌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學習已經不隻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各大高校的所有專業均將計算機基礎與信息技術設為必修課,但在課程的實際開展中由於學生基礎不同導致傳統授課方式的教學質量不高。集合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TP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5)02-00-03

0 引 言

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掌握計算機應用與操作技術是對每個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的運用變得更加重要,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提出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已經不是計算機學生才必須掌握的技術,為社會發展更多複合型人才的各大高校所有學生均應學習計算機的相關專業知識,但在當前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隨著我國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開始擴招,由於各大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同,中小學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資源存在差異,計算機雖普及多年但是部分地區還是沒有開展計算應用的課程,從而導致學生在步入大學教育後計算的應用能力有較大差異。在高校授課發現,部分學生還沒有使用過計算機,對課程的開展造成困難。

(2)計算機專業知識基礎課的特點是專業的理論知識太強、校方的學時安排不多、課程信息量大,使得無專業基礎的大學生感覺到學習很吃力,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3)教學模式的落後。從課程的教學模式來看,主要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老師是知識的表演者,在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並且各地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不同,導致上課的效率不高。傳統的授課模式主要以老師為主體,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造成學生在計算機的學習中缺反主動性。同時在現代高效教育中通常使用電子授課方式,老師以PPT為主線進行授課,課程的知識量大並且講解太快,學生很難做筆記,又因為大學生活節奏較快,學生的專業課程較多,所以使用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很難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

綜上所述,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方式亟待改進。亞裏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中開始。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通過精心設計的案例式的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在任務完成之後老師對相關知識概念進行講解,學生能很快掌握專業知識,所以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很有效的。

1 基於任務驅動法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1.1 任務驅動法的引入

任務驅動法特別適合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由於來自各地新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情況不同,因此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提高部分學生對計算機課程學習的興趣並且大學是一個充滿新思想的環境,在教學中更應該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使用任務驅動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計算機基礎開展特定信息處理“任務”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由簡單的操作到複雜的操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才能打好學生的計算機學習基礎,同時學生在完成“任務”中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自己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辦法。在完成任務中由於前期任務的較為簡單,學生都能完成,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達到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作用。

1.2 任務設計注意的問題

在任務驅動的教學中,“任務”是教學的關鍵,老師的任務設計直接影響學生後期的整體學習情況,同時也是老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因此在任務的選取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教學設計部分一般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課題教學,主要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所涉及到的理論、方法;第二部分是上機實驗部分,目的是在計算機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完成實驗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第一部分中,授課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知識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製定適合學生興趣的的教學計劃和目標,並將目標融合的蘊涵到具體的任務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要注意學習任務難度和範圍的把握。任務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應與其它課程有一定的銜接性,既掌握新知識,又鞏固舊知識。每章學習完後應有一個綜合的任務總結,這樣使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