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任務驅動法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2 / 2)

由於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存在差異,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差異性,從而將對任務進行分級,在現階段中主要將任務分為初、中、高三級。這主要由於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層次不齊造成,因此在教學中因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部分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薄弱,可讓學生從初級任務開始學習,讓學生從計算機運用基礎做起,部分學生在進高校學習前已經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可從中級任務或高級任務開始學習,了解計算機更深層次的知識要求。

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實驗教學是其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計算機技術的授課中老師對理論學生教學知識的檢驗都是通過實驗教學來完成的。實驗教學的成功與否,關係到整個教學過程的成敗。實驗中應將任務題庫的形式和理論教學銜接,試題要突出操作性。

1.3 任務的實施

在教學中使用“任務驅動法”的授課過程主要可分為以下6個步驟。

第一,確定需求。在前期老師可進行必要問答或模式考試對學生的個人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同時理解他們對本章節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他們的需求。

第二,任務設計。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計算機基礎知識體係劃分成適合學習的各項任務。

第三,課堂講授。在授課中提出任務後,老師首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與分析,就任務中的知識點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從而激發他們的質疑意識。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和創造性。老師采用提問式的講授方法,引導和點撥學生,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理解教學內容。

第四,實驗操作。在實驗時根據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不同,將學生分為若幹組,下達難度不同的任務。實驗中將任務實施為題庫的形式,題庫要和理論教學內容銜接,主要以實踐操作題為主。任務下達後要及時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通過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第五,討論評價。學生完成任務後老師及時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與評價,讓學生能對自身在專業上的優點、缺點有更全麵的認識,同時老師也能從任務的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與實際操作的熟練程度。在評價中也可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合作,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在評級中老師要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統一示範和解決。

第六,總結提高。在授課中老師每節課會對課堂知識點進行總結,使部分知識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能及時做好筆記,在課後及時找老師進行溝通,從而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及時的課堂總結與知識點的概括能讓學生對本次所講內容有個總體性的認識。任務驅動式教學目的不是希望學生一定能給出完美的答案,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探索知識的滿足感和快樂感,這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意義。

2 結 語

“任務驅動”教學法屬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行對知識進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與創新能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非常適合使用“任務驅動”激發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體。通過學生上機實踐來驗證理論,把書上死的理論變成活的應用。通過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從而建立終身學習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蔣友明.計算機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22):22-23.

[2]胡新榮.基於任務驅動式教學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長江大學學報,2008(3):335-337.

[3]黃曉華.“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應用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4(s1):15.

[4]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